
發佈時間:16:29 2025-08-13

香港有無數街貓,牠們或許曾經有家,因被人遺棄所以流浪街頭。慢慢地街貓不斷在野外繁衍下一代,導致鬧市、鄉村都有街貓蹤影。直到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推行「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從此改寫街貓的命運。
人們惡意棄養、領養意識不足、不受控制繁殖貓隻,導致街貓數量不停增長。有見及此,香港愛護動物協會在九十年代末引入「捕捉、絕育、放回」(Trap-Neuter-Return)概念,以人道方式控制街貓數量及改善街貓福利。
其後協會在二○○○年八月推行「貓隻領域護理計劃」(CCCP),吸納一群熱心的市民成為CCCP義工,由他們展開捕捉街貓行動,當街貓完成絕育手術後,義工會照顧街貓直到傷口康復,然後將牠們放回原居地。
而愛協方面就會為街貓提供免費絕育手術外,亦會為牠們注射疫苗、植入晶片及進行預防性藥物治療。
同時,愛協會為已絕育的街貓「剪耳」,即剪去耳朵一少角,以方便義工識別,及保障牠們的安全及未來的健康。
村民視街貓為無物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動物數量控制計劃助理經理呂懿炘(Patricia)表示,現時全港共約二千二百個貓隻領域地區,當中活躍的有二千○一十八個。活躍的CCCP義工約一千二百九十八位,Tammy是其中一位,她成為CCCP義工已有十八年,是這個界別的老臣子。
以前在圍頭村居住的Tammy,經常在村內看到街貓,與其他村民一樣,Tammy覺得村內有街貓是正常,沒有特別關注牠們,但會餵飼,讓牠們有一餐溫飽。
後來Tammy從一位貓義工處領養了兩隻貓貓後,她才知道社會上有「貓義工」的存在,知道他們身負重任,會幫助街貓做絕育放回,拯救街貓所生的幼貓,為性格親人的街貓尋找合適家庭領養等。
未幾Tammy亦成為了貓義工,由最初只是幫忙照顧幼貓,到二○○七年成為「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義工,開始在村內捕捉街貓進行絕育放回。
Tammy說當時圍頭村有過百隻街貓,「牠們喜歡躺在馬路上休息,但村民不會理會,即使開車輾斃牠們,亦只會當牠們是老鼠或蛇。如果我幫街貓絕育,數量得以減少,自然可以減少無辜的死傷。」
Tammy續說,部分村民缺乏養貓知識,不會為家貓做絕育,導致家貓不停生產,若家貓產下太多幼貓,村民不知怎樣處理的情況下,只會將幼貓棄於垃圾站。
因此Tammy亦會教導村民為貓貓絕育,以及協助安排他們的家貓進行絕育,免得有更多幼貓淪為垃圾,亦可以減少家貓與街貓交配繁衍。
在圍頭村居住的兩年期間,Tammy差不多幫助了一百隻街貓進行絕育放回,減少了村內街貓的數量。
八鄉捕捉行動
早前Tammy接到八鄉村民和義工的求助,指八鄉村屋一帶有大量街貓,希望她可以前往幫助。記者於是跟隨Tammy到八鄉進行捕捉、絕育、放回街貓行動。
當日黃昏到達現場後,Tammy搬出由愛協分發的CCCP捕貓籠,並在籠內鋪上報紙和擺放貓糧,「捉貓會用味道較濃的貓糧來吸引貓貓,同時捉貓前一晚會提醒村民只可餵半飽,明日早餐更不用餵,我們到達時貓貓會因肚餓而走入捕貓籠進食。」Tammy說。
Tammy在休憩處放下捕貓籠,約十分鐘後一隻母貓成功入籠,「剛剛餵貓姐姐來餵貓,我都擔心貓貓吃飽不易『上當』,好彩都捉到一隻。」
一隻並不是八鄉行動的預期數量,於是Tammy翌日再次到八鄉展開行動。事後她回覆記者說,當晚預計會捉二十隻街貓,最後只捉了十四隻。雖然比預計為少,但能夠趕及黑雨來臨前完成行動,亦算是成功。
Tammy會將街貓送到愛協的青衣中心進行絕育手術,完成手術後,街貓會在Tammy家中休養直至傷口完全癒合才放回原地。
青衣中心每星期會有二至三天接受CCCP義工預約,一般來說每日可以為二十至三十隻街貓做絕育。CCCP義工只需提前向中心預約,中心便會留位。
做了十八年CCCP義工的Tammy,說明年便會正式退休,而今次八鄉行動,將會是她的最後一次。
經驗豐富的Tammy說捕捉街貓時最怕遇到八卦的村民,「他們不是來阻撓,只是想知道我在做甚麼?」
同時村民亦會好奇Tammy是不是收了錢來捉貓?街貓被捉後會怎樣處置?
面對村民的提問,Tammy都會一一回答,說自己是愛協的CCCP義工,是次到訪是來幫助村內的街貓絕育,以控制街貓數量,並乘機教育村民絕育的重要性。
八卦村民之外,突如其來的單車亦令Tammy感到苦惱,曾經在一次行動中,街貓經已將頭伸入籠內吃第一口貓糧,怎料一輛單車突然駛過,嚇得街貓立即轉身走去。Tammy連夜的等候,頓時功虧一簣。
期望擴大計劃範圍
街貓隨處可見,Patricia說以往舊居如上環及西環較多,但隨着拆卸重建,街貓數量已不多,現時新界如粉嶺、上水區較多。
雖然CCCP義工遍布全港,但有些地區是不能進行街貓捕捉行動,如政府轄下的公園(包括郊野公園及康文署公園)。
但Patricia說愛協已成功向二百八十二個社區、學校及大廈管理公司推行CCCP計劃,未來亦會積極與相關政府部門及機構磋商,爭取在更多公共場所推行CCCP計劃。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成立至今已為八萬六千隻街貓進行絕育放回,但如果沒有CCCP計劃,香港街貓的處境又會怎樣?
Patricia說一隻未絕育的母貓每年可繁殖兩胎,每胎能產下四至六隻幼貓,街貓數量會以幾何級增長,導致更多街貓要在惡劣環境下生活,亦要面臨飢餓和疾病。
社會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街貓群可能會對社區環境造成壓力,例如衛生和人貓衝突等問題。
此外,街貓不斷繁衍下一代,令救援動物的資源變得緊張,令更多街貓無法獲得所需的幫助。
因此,CCCP計劃不只能控制街貓數量,亦可改善街貓福祉和維護社區和諧。
今年「貓隻領域護理計劃」踏入二十五周年,愛協期望能為更多街貓提供免費絕育外,在改善街貓生活質素的同時,亦能有效控制街貓數量,實現人與街貓和諧共存的社區環境。
Patricia希望未來能吸引更多的組織和政府部門加入,擴大CCCP計劃的覆蓋範圍,讓愛協能在更多地區推行這項計劃。
如何成為CCCP義工?
每位市民都可以登記成為CCCP義工,幫忙捕捉街貓到愛協青衣中心接受免費絕育。
市民提交申請後,若申請地點適合進行「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愛協便會安排與申請人會面,並解答相關問題。
若市民有意申請,可致電22325589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向「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團隊查詢詳情。
CCCP小知識!
愛協推行的「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完成絕育手術的街貓都需要「剪耳」作識別,但大家又知不知道原來「剪耳」都有分男女。
獸醫會為母貓剪左耳,公貓剪右耳,這樣義工便可以憑剪耳知道該貓已絕育,並能夠快速辨別街貓的性別。
同時愛協會為街貓植入晶片,若街貓被愛協督察救起,透過晶片可聯絡負責照顧街貓的CCCP義工。
CCCP計劃得到政府認可,街貓意外地被送往漁護署,漁護署職員可以憑晶片號碼來確認牠們的身份。
若然是CCCP計劃貓隻,愛協會通知義工將街貓送回原居地繼續生活。
「愛協貓貓夏日祭」

為了慶祝「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成立二十五周年,於八月五日至三十一日在青衣中心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包括貓咪研討會、寵物市集、寵物攝影服務、寵物及小孩友善工作坊等。
中心一樓設有「貓隻領域護理計劃」主題展覽,紀念二十五年來計劃在改善貓隻福利及管理街貓群方面的成功,讓市民更加了解CCCP計劃和街貓絕育的重要性。
在八月二十三日舉行的「貓隻研討會」,協會邀請了香港城市大學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伴侶動物健康與疾病 (Companion Animal Health and Disease) 講座教授Vanessa Barrs,與大家分享如何改善貓貓的健康與福利。
而八月二十四日,協會獸醫Dr.Barnaby Howarth會為已登記的貓貓,提供十分鐘的基本健康檢查,貓奴記得報名。
若然想帶同愛貓參加夏日祭,九巴的寵物巴士會在八月二十三日及二十四日加開特別路線「PBS1」、「PB2A」、「PBS2」和「PB2B」,各條線路會增設愛協青衣中心站,方便各位寵主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