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1:00 2025-07-21

「猩紅熱」聽起來嚇人,但其實可防可治!這種由甲類鏈球菌引起的傳染病,好發於兒童,症狀包括高燒、草莓舌和砂紙疹,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心腎併發症。香港今年已錄近千宗個案,季節交替時尤其活躍。關鍵在於及時就醫、完成抗生素療程,並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衞生習慣。守護子女健康,從日常預防開始!
甚麼是「猩紅熱」?
猩紅熱是一種由甲類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最常見於五至十五歲的兒童,但成人也不是完全免疫。這種病聽起來有點嚇人,其實只要及時治療,大多數人都能完全康復。
猩紅熱主要透過飛沫傳播,也就是說,當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細菌會隨着口水飛到空氣中,讓旁邊的人吸入後感染。此外,接觸到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如毛巾、餐具)也有機會中招。雖然較罕見,但曾有因鏈球菌污染食物而爆發猩紅熱疫情的報告,顯示食物也可能是傳播途徑之一。
一旦感染會有甚麼症狀?
猩紅熱的潛伏期一般為一至七天,通常二至五天就會發病。即使患者還沒出現明顯症狀,已經有機會傳染他人。猩紅熱症狀有點像感冒加強版,除了剛發病時出現的發燒、喉嚨痛、頭痛、噁心、嘔吐、偶爾腹痛等病徵,還有兩個「招牌」特徵「草莓舌」及「砂紙疹」。
疹子大約一星期會消退,然後指尖、腳趾和腹股溝的皮膚會脫皮。
可引起甚麼罕見併發症?
雖然猩紅熱大多數情況下不嚴重,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出現一些併發症,例如中耳炎、咽喉膿腫、肺炎、腦膜炎、骨或關節感染、腎臟、肝臟和心臟損害,以及較罕見的中毒性休克綜合症。
猩紅熱的治療方法很直接,抗生素是常用藥物以根除引起感染的甲類鏈球菌。最常用的是青黴素類藥物,對青黴素過敏的人則會用其他抗生素,如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和頭孢菌素。患者只要按醫生指示完成療程,症狀通常很快就會改善,而且能有效預防併發症。除了抗生素,醫生一般會處方退燒藥來緩解患者的不適,多喝水、多休息亦有助紓緩病徵,幫助身體復元。
甚麼時候是高峰期?
猩紅熱全年都可能發生,但在冬末至初春(約十一月至三月)以及初夏(五至六月)較為活躍。季節交替時帶來的氣候變化、呼吸道感染高發及人體免疫力下降,造成猩紅熱更易流行。在香港,二○二四年錄得共二千一百五十四宗猩紅熱個案,其中五、六、七月皆錄得超過二百宗。二○二五年年初至五月,本港已錄得九百六十一宗個案,市民切勿掉以輕心。
學校、補習社等兒童密集場所,因為兒童免疫力較弱,且接觸密切,容易透過飛沫或共用物品傳染,特別容易出現小型流行。
猩紅熱的主要症狀
發燒 | 通常會突然高燒,伴隨寒顫。 |
喉嚨痛 | 咽喉紅腫,有時伴有白色或偏黃色的斑塊,吞嚥困難。 |
頭痛、噁心、嘔吐 | 有時還會腹痛 |
草莓舌 | 初期可能有白色舌苔,幾天後舌頭表面變得紅紅的、凹凸不平,看起來像草莓。 |
砂紙疹 | 發病首天或翌日,紅疹表現有以下特徵: 紅疹:觸感時像砂紙。通常從面部或頸部開始,然後蔓延到軀幹、手臂和腿部。紅腫處按壓時會變淡。 紅色線條:腹股溝、腋下、手肘、膝蓋和頸部的皮膚摺痕處,通常比其他部位更紅。 臉部潮紅:臉部可能會呈現潮紅狀態,並在嘴巴周圍出現一圈較白的環。 |
預防猩紅熱健康錦囊
- 勤洗手,用梘液和清水搓手至少20秒,特別是在觸摸口、鼻、眼之前,或接觸公共設施後。
- 咳嗽、打噴嚏是要用紙巾或手肘遮住口鼻,用過的紙巾要丟進有蓋垃圾桶,然後洗手。
- 避免共用個人物品,如餐具、毛巾等。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有病徵時戴口罩、避免上班上學,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