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星認為能夠陪伴家人一起老去,直視人生的春夏秋冬,既感恩亦值得。

陪你老去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林一星

更新時間:12:12 2025-01-12
發佈時間:12:12 2025-01-12

獲委任成為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林一星,形容自己是怕悶的人。大學讀經濟,對數字敏感,卻沒投進金融界大展拳腳,而是轉跑道做社工,考取獎學金到美國攻讀博士,回港參與安老研究項目,包括在港制定長期護理的評估工具和配對公式,以及將「錢跟人走」的概念引入社區照顧,讓象牙塔內的研究得以落地,為社會帶來改變。

「人人都會老,媽媽早兩年跌倒後需要長期照顧,接受評估加入中央輪候冊,系統幫到的不單是我不認識的老人家,而是我的父母。」在美國生活了十八年,始終心繫香港,他說:「當年回流,家中四大長老仍健健康康,十幾年過去,兩個已過身,兩個在護老院,慶幸當年的決定,趁父母仍健康行得走得, 有美好相處的時間。」陪伴家人一起老去,直視人生的春夏秋冬,他說很值得。

「我夠資格領樂悠卡了。」今年剛好六十,眼前曬得黝黑的林一星腰板挺直,像個運動健將,新年前後馬不停蹄,放假外遊,出席國際會議,閒時射箭潛水跑馬拉松,總是很忙碌。「我五十歲先開始做運動,是有點遲但不會太遲。」人人都會老,但年輕時,永遠覺得老病死很遙遠,在美國攻讀博士期間,林一星直言遇到學術路上的伯樂,讓他專注安老研究,開啟了新的門。

 

六十歲返內地消費, 八十歲選擇返內地安老,已是大勢所趨。
六十歲返內地消費, 八十歲選擇返內地安老,已是大勢所趨。

 

「都是世界級知名的學者,無私做研究,邀請我加入,希望為社會帶來改變,我的人生有好多機遇, 遇到好多好特別的人。」加入港大前,在美國生活了十八年,其中十二年都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任教,曾參與美國首個全國性的參與者導向護理計劃,他形容這些經驗都很寶貴,能應用到社會,只是人在異地,心中仍有遺憾。

「在美國,研究對象是一般老人家,回到香港,研究對象還包括自己的父母和外父外母,這些情感連繫,始終有點不同,就如你是一個建築工人,路過同阿仔講條天橋我有份建,特別有滿足感。」人人都會老,都是研究項目的準用家,二○一一年舉家回流香港,過去十三年,他先後領導多個大型安老研究項目,包括制定長期護理的評估工具和配對公式,以及將「錢跟人走」的概念引入社區照顧,目前的臨床研究項目則包括關注長者精神健康,應對社會實際的需要和變化。

 

積極推廣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關注長者精神健康。
積極推廣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關注長者精神健康。

斷層一代對安老好奇

「媽媽早兩年跌倒後需要長期照顧,接受評估加入中央輪候冊,系統幫到的不單是我不認識的老人家,而是我的父母。」面對人口老化,林一星表示西方社會用了三代人去預備,香港遲起步,但急起直追未為晚。「香港是移民社會,我父母那一代是難民,爺爺嫲嫲留在內地,我接觸的上一代就只有父母。」他形容自己是斷層的一代,沒有祖父母三代同堂,這樣的成長背景,反令他對安老問題產生好奇。

 

林一星(左)一直不懈 地舉辦及研究長者情緒健康的課程及研討會,讓公眾認知更多。
林一星(左)一直不懈 地舉辦及研究長者情緒健康的課程及研討會,讓公眾認知更多。

 

「對比外國八成長者獨居或雙老,香港長者五成與家人同住,很多亦有外傭,社區照顧更有優勢,只要計算好成本,服務券正好讓錢跟人走,讓老人家可以更彈性選擇需要的服務。」倡議撥款形式上的改革,他又支持大灣區養老,形容是順理成章。「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你退休之後,因為物價貴,通常不會選擇繼續住紐約;正如英國人,退休後也不會繼續在倫敦居住。」

林一星直指大灣區養老是個趨勢,「六十歲返內地消費,八十歲選擇返內地安老,已是大勢所趨。」現時逾九成長者用醫管局服務,他表示利用大數據計算醫療成本,可透過醫療券資助看醫生,或向醫療集團購買保險全包,只要解決香港長者最擔心的醫療配套問題,林一星深信,「大灣區養老會是個雙贏的善策。」

留班生變學霸

大半生在大學校園做研究,想必自小已是學霸?林一星笑言非也。他透露中學成績總是滿江紅,六兄弟姊妹排第三,出身基層,父母務農,自小對他的要求是「升到班就好」。「小時讀鄉村小學,六個年級五個老師兩個班房,不要說做大學教授,根本讀大學已是很遙遠的事。」那些年他是唯一派到五年制中學的學生,可是這個獲派英中的村校狀元,未及衣錦還鄉,中一已留班。

「除了中文科,其他用英文教的科目全部肥佬。」後來勉強升到班,會考成績亦不足以原校升讀中六,只因有同學退學,他才冷手執個熱煎堆,但第一年考A-Level成績麻麻,無法升讀大學。「第二年以自修生身份再考,那時一邊工作一邊預備,做到三月先辭職,距離考試只一個月。」結果四個重考的同學中,只有他一個考到大學,林一星形容,亮麗的成績,連他自己也始料不及。

在港大讀經濟,畢業後在一間美資的國際金融機構做會計實習生,「當年的上司只大我六年,大家年紀相若常常傾偈,我問他廿八九歲做到這個位,是否很滿意?他的答案出乎我意料之外,說如果讓他重新選擇,未必會這樣選,可惜已太遲,公司好福利,供緊太古城一個單位,走不了。」年輕上司
的感觸猶如當頭棒喝,讓他反思前路。

思前想後,決定趁年輕轉跑道,轉讀社工重新開始。「當時的想法是給兩年時間自己,試試其他工作是否適合。」轉職社署工作,適值移民潮,開始有房屋津貼,排隊升職有望,但怕悶的他又再靜極思動,「屋企窮,第一次去旅行是大學時坐火車返大陸,從未去過外國生活,當時就同自己講,如果考到獎學金就試試到外國進修。」

 

林一星(右二)出席安老院舍優質照顧研討會,探討疫後新常態。
林一星(右二)出席安老院舍優質照顧研討會,探討疫後新常態。

留時間給家人

那是九十年代初,畢業工作五、六年,積蓄不夠十萬元,新婚的他膽粗粗與當中學老師的太太齊齊辭工去美國讀書,由香港中產變為清貧留學生,完成博士學位原擬回港,剛好美國有大學向他招手,就這樣在美國一留十八年,直至父母已七十開外,這個遊子開始思鄉。

「心態有少少不同,想給家人多點時間。」時年二○一一年,林一星決定一家四口返回出生地香港工作和生活。「當年回流,家中四大長老仍健健康康,十幾年過去,兩個已過身,兩個在護老院,好慶幸當年的決定,趁父母仍健康行得走得,有美好相處的時間。」媽媽早前確診認知障礙,現在已認不到他,他雖然難過但沒遺憾。

「我的人生有好多機遇,遇到好多好特別的人。」由滿江紅的留班生,到考獲獎學金以及遇到他喜歡的研究工作,林一星說要多謝每一個影響他生命的人。「當年是否辭職去美國讀書,有好多掙扎,慶幸有人給我好的意見。在社署工作,做感化官要寫法庭報告,我的英文不好,亦多得當年的上司認真批改,讓我進步。」六十而耳順,直視人生的春夏秋冬,林一星說很感恩。

人生無限可能

讀書遲熟遲勇,就連做運動都是,時年六十,林一星說,自己五十之後才開始做運動,射箭潛水跑馬拉松,通通是到達知天命之年才接觸,只因半百之齡,工作上了軌道,子女上了大學,有時間找回自己的興趣。無論幾多歲都好,他說人生仍有無限可能。

林一星有一子一女,女兒讀社工,兒子讀機械工程,這個怕悶的爸爸自言子女大了可以放手,自己享受me time。「屋企好近射箭場,路過報名,試過就好喜歡,練習時分數不高,但每次比賽,表現都會比練習好。」連續兩年參賽獲獎,只因壓力下得分,向來是他的強項。

除了射箭,他還愛上馬拉松。「由一開始圍住校園跑,後來有朋友叫我一齊跑10K。」如是者,他又不能自拔,由十年前開始第一次參加,至今已跑了八次馬拉松,「跑馬拉松同射箭好似,講求集中力,一定要排除雜念。」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進入狀態,好好迎接仍有無限可能的豐盛晚年。

 

五十歲之後,林一星才開始學射箭潛水跑馬拉松,找回自己的興趣。
五十歲之後,林一星才開始學射箭潛水跑馬拉松,找回自己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