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港通幕後推手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陳家強

更新時間:12:01 2024-12-01
發佈時間:12:01 2024-12-01

香港回歸後設立問責制,招攬公務員體系以外的人才出任主要官員,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陳家強便是以學者身份,於二○○七年獲邀加入政府金融體系。他難忘上任翌年,遇上金融海嘯,與港人經歷「港股直通車」的瘋狂年代;任內十年,成為「滬港通」及「深港通」機制的幕後推手,很有成功感。

出身基層的他,從小只要認定目標,便努力向着標杆直跑。自幼立志當大學教授,於是在美國一口氣完成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留在當地大學執起教鞭圓願。其後香港科技大學創校向他招手,為了接受從零開始創校的挑戰,帶着家人回流香港發展。

從教育界轉入官場跑道,近年再走進金融科技的領域,當上虛擬銀行董事局主席及顧問,陳家強坦言十分嚮往,期待在金融世界展開新篇章。

 

陳家強(右五)與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右六)及一眾財金界人士及官員出席滬港通開通儀式。
陳家強(右五)與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右六)及一眾財金界人士及官員出席滬港通開通儀式。

 

陳家強早年一直在學術界深耕,直至二○○七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邀請他出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他開始為大眾認識。「當時做了科大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多年,想有新轉變,適逢當時特首找我當局長。作為學者,一直很想將金融知識學以致用,局長一職有機會營運一個金融決策實體,令我抗拒不了。」陳家強考慮了一晚,便決定上馬。

上任翌年遇上金融海嘯,打了一場「硬仗」。雖然海嘯的風眼在歐美,香港的經濟及投資市場衝擊不算大,但需要確保香港各金融機構有足夠資本面對外圍變化,使金融體系能有效運作。此外,他亦要協助政府處理雷曼迷債苦主的賠償。

陳家強難忘應對這場金融海嘯,但印象最深刻的工作,是成為落實「滬港通」及「深港通」機制的幕後推手,促成香港及內地股市互聯互通,令本港和海外投資者可以直接買賣滬深A股, 內地投資者也可以買賣港股。

提起相關機制,陳家強滔滔不絕憶述,當時上任兩三個月的他,市場上忽然傳出一個「港股直通車」消息,指天津市將會成為試點,推出個人投資者直接投資港股的措施,當時恒生指數兩個多月內狂升萬點,炒上三萬點之上。「作為香港的財金官員,我們根本沒聽過這計劃,連政府都不知道,怎可能是真?」

 

陳家強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修讀博士學位。
陳家強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修讀博士學位。

 

為滬港通設上限

及後內地宣布煞停「港股直通車」,加上金融海嘯的影響,誘發港股股災,恒指一年內下挫逾六成。「這次突變給我一個警示,相關計劃對投資市場影響深遠,若日後處理不當,股民會像這次一樣被割韭菜(意思:股市不對等訊息令散戶蒙受損失)。」

鏡頭一轉,大約數年後,香港及上海兩地的交易所提出建議,由雙方交易所作渠道提供兩地股民投資方式,時任中證監副主席找陳家強洽談此事,當時陳家強還提出要為「滬港通」交易額設上限,對方還驚訝反問:「你不是自由市場派的學者嗎?竟然會要求設上限。」

陳家強解釋:「港股直通車事件令我很擔心市場再次失控,讓個人投資者損手,若能設交易額上限,市場能計算規模及影響力,事情較易受控。」最終在二○一四年十一月「滬港通」正式啟動,「深港通」接力於二○一六年十二月開通。陳家強不諱言,完成任內這歷史任務令他很有成功感。

 

二○一四年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布計劃將港股及內地股市互聯互通。陳家強(右二)、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左二)及前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史美倫(右一)舉杯慶祝。
二○一四年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布計劃將港股及內地股市互聯互通。陳家強(右二)、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左二)及前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史美倫(右一)舉杯慶祝。

 

公屋出身的陳家強,從小喜歡追求知識,特別喜歡歷史及經濟科,亦渴望所學的知識能影響社會,立志當大學教授。「我到美國讀大學時揀了入讀經濟學系,因為這是社會科學,能用科學角度解讀社會,以經濟推動發展。」

經濟學在當時來說是較新的科目,令他眼界大開,大學畢業後還一口氣用了五年時間,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完成工商管理碩士及財務學哲學博士課程。那時美國金融業百花齊放,陳家強擁有高學歷,在美國華爾街的投資銀行不難找到高薪厚職,但自言書生味較重的他,卻選擇留在大學執起教鞭,一圓兒時的教授夢,並獲終身教席。

打造科大商學院品牌

及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香港科技大學創校,美國不少教授獲邀加盟,陳家強和不少朋友也成為招手對象,令他的仕途出現轉捩點。「當時我才三十五歲,在美國教學多年,一直想有新嘗試。」

打動他回流的另一原因,是他發現一直在彼岸生活,從不覺得自己是美國人,很想找到身份認同。「於是返港到科大參觀看看環境,覺得那兒理想,但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有機會從零開始創辦一所工商管理學院,讓我盡情發揮,又可將美國大學研究的經驗引入香港的大學,遂決定一家四口回港。」

 

陳家強自幼立志當大學教授,希望將金融知識學以致用,當年擔任局長一職,有機會營運一個金融決策實體,令他如願以償。
陳家強自幼立志當大學教授,希望將金融知識學以致用,當年擔任局長一職,有機會營運一個金融決策實體,令他如願以償。

 

那年是一九九三年,陳家強回流香港,加入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工作,他指當時最大挑戰是招聘教授,「怎樣令一班教授放棄外國教席來香港工作」,此外也需要與本地企業僱主打好關係,為學生未來安排出路。他指當時香港另外兩間大學運作較傳統,商科也非主打學系,陳家強為了令科大的工商管理學院打響名堂,將美國商學院管理概念引入,為學院打造成一個優質品牌,用新穎的策略方法做推廣,讓學院與社會及舊生建立連繫;又找媒體訪問,助學院在海外建立形象。由於一眾教授都是從美國回流,擁有良好的外國大學人脈網絡,學院的EMBA課程也能與外國不少名牌大學合作。

 

陳家強回港後一直推動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發展,現為該院院長資深顧問及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陳家強回港後一直推動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發展,現為該院院長資深顧問及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闖進金融科技領域

二○○二年陳家強成為該院院長,五年後離職加入政府時,足足在科大工作了十四年。往後十年,陳家強一直專注於政府工作,直至二○一七年離開。離開官場後,陳
家強亦開始規劃人生下一個十年,嘗試進入金融科技領域。

於是加入虛擬銀行當董事會主席及顧問,「當年虛擬銀行獲發牌照後,我和管理層都很開心,惟開心過後我問 W hat is next?下一步可以做甚麼?香港市場很細小,但香港的銀行牌照卻是個信心保證,於是經過數年在香港建立好基礎,我們便在東南亞尋找合作夥伴,將金融科技開拓至其他市場。」現在他主力做顧問工作,為金融科技企業當護航者。

 

陳家強(左一)關注金融科技發展,經常出席相關講座及論壇。
陳家強(左一)關注金融科技發展,經常出席相關講座及論壇。

 

除了工作,陳家強也先後擔任消費者委員會、扶貧委員會及中央政策組等多項公職,其中曾服務數年的扶貧委員會工作,他覺得較有趣。他指該會涉及不同界別人士,是社會縮影,也讓他有機會認識各階層的人,了解各方想法和立場。「這委員會要平衡不同單位的利益及需要,是政治角力的地方,作為學者因沒有利益衝突,角色是提供客觀、理性及中立的意見,過程中見盡不少人和事。」

打高爾夫進入專注狀態

陳家強在科大任職時,有次與妻子及當時年僅十多歲的兩名兒子踏足西貢滘西洲高爾夫球場,首次接觸這項運動後一試愛上,過去二十多年來,每周最少抽一天全情投入打波。現在當顧問自由時間較多,逢周六及日也會落場,除了打風落雨被逼暫停,哪怕是七八月炎炎夏日,他也樂此不疲。

初期他們總會一家四口組隊落場,近年兒子們長大,現在主要是他與妻子或朋友落場。在球場上他總是專注打波,很少說話。「打高爾夫需要高度專注力,讓我可放下平日工作及生活壓力,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心打波,享受靜下來的樂趣之外,在專注過程中,有時候會靈光一閃,想到一些方法,令問題迎刃而解。」

 

陳家強(左)與妻子經常孖公仔一起打高爾夫球,圖中雙雙到雲南打波留影。
陳家強(左)與妻子經常孖公仔一起打高爾夫球,圖中雙雙到雲南打波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