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氣撲鼻的醬油廠曬場存放了各式各樣的醬油。
堅持香港製造 百年醬園傳人黎定顯
更新時間:12:44 2024-04-14
發佈時間:12:44 2024-04-14

一八九八年立足香港的品珍醬園,是本地歷史最悠久的老字號醬園之一。儘管內地、東南亞成本都比香港便宜,而且手持古法秘方,又深明天然生曬的竅妙,天大地大隨處都可以曬醬油,但黎家一直然堅持在港設廠生產,因為香港這片土地是他們的根,即使傳到第四代的黎定顯,還是秉持初心留在這裏,堅持「香港製造」。

從清朝起家,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又遇過市區重建計劃,品珍醬園依然屹立不搖,其古法純釀工藝一直沿用至今。這「香港製造」甚至已遍布至全球,黎定顯形容,澳洲、英國、加拿大、韓國、日本及新加坡的人,都可嘗到這醬油的「人情味」。

「只要一天能在香港做,都不想搬去其他地方,有夥計先會有今日,一搬就會失去他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我的命根,我不是一個需要大富大貴的人,我重視的是人,一個都不能少,家要齊,那便沒甚麼是做不到的。」

 

已有多年歷史的「品珍」招牌,現擺放於辦公室內。
已有多年歷史的「品珍」招牌,現擺放於辦公室內。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開門七件事,也是人世間生活的必然事。黎仁山,一八九八年晚清時,先在中環租庇利街售賣豉油,後來乾脆自製。品珍首間廠房位於九龍城,上世紀三十年代興建,捱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仍屹立不倒,後來因市區重建計劃,一九六一年搬遷到元朗洪水橋現址,至今經歷了四代人,十萬呎的廠房,沒有賣掉,還是繼續生產香港醬油。

 

一九六一年拍下的品珍醬園黑白照。
一九六一年拍下的品珍醬園黑白照。

 

香港彈丸之地,地貴人多,很久很久以前,不少醬園廠已敵不過瘋狂的地價,老早把製品廠遷移內地發展,但品珍卻一直堅守元朗,至今已傳到第四代的黎定顯。他說,醬油廠曾是他吃喝玩樂的勝地,童年回憶都在這裏,「通常爸爸工作時,我們三兄弟姊妹只要放假就在寫字樓嬉戲。」

 

品珍醬油廠一直扎根在香港,廠房現時約十萬呎。
品珍醬油廠一直扎根在香港,廠房現時約十萬呎。

 

祖傳秘方就是人情味

醬油廠內有個很長的冷卻槽,用作冷卻一些罐頭產品,「有一天,爸爸叫我們帶泳衣來,在冷卻槽放了一大缸水,讓我們進去玩水游泳。我記得那個槽有點鋒利,鎅損了腳。」黎定顯特別愛吃廠內的飯,「有一個廚師負責煮飯,大家會在寫字樓開一張枱一起用膳,總覺得這裏的飯比較好吃,圍在一起用膳的日子,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大家有傾有講,這是否叫人情味?」

原來醬油廠的祖傳秘方就是「人情味」。黎定顯的父親正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一個已退休的老夥計無依無靠,爸爸幫他尋找居所度過下半生。其後他因喝酒以致失去自理能力,被社工帶到老人院,但他不時偷偷出走來廠房。」黎定顯在廠房發現了他,同事又哄又勸,老人家才願意回老人院。黎定顯明白,老夥計記憶最深的,就是在廠房的日子,所以對他三番四次的「回歸」,早已見慣不怪。

又有另一位夥計在病榻中,見少爺仔來探病,第一時間勸少爺回公司,「他反過來在病床叮囑我,叫我不用理會麻煩事,還說公司的雜務,待他出院返工便會處理。我知道他一生心繫醬園,後來離世剩下一女兒,我們決定為他處理身後事,他為公司奉獻了大半世人,他已經是我們家人一樣。」

雖然父親沒有要求,但黎定顯從小便理所當然地在醬油廠打暑期工,甚至接棒打理醬園。「爸爸叫我讀一些跟公司沒關係的學科,令自己有門手藝,萬一公司『唔掂』,也可在外找工作。」黎定顯大學選修資訊科技課程,但畢業後心無異志,就是想回醬園繼續協助打理生意,最初做一些與電腦相關的工作,之後再接觸出口部,及後亦到各個部門上任,至今已投身二十三年。

他在父親患病期間開始接管醬油廠,「爸爸有很多戰友、同事、朋友幫我,所以那段時間我可以很安心地去學習如何打理這盤生意,讓我跌跌碰碰,跌低了再起來,栽培我至今可以打理整間公司。」

 

黎定顯與父親於展覽內跟自家品牌的產品合照。
黎定顯與父親於展覽內跟自家品牌的產品合照。

 

改變思維放大正面事

黎父三年前在新冠疫情高峰期間病逝。那段日子,黎定顯喪父兼遭逢事業低潮,「當時真的很害怕,看到生意一直差,曾有一刻想過放棄,但有同事給我鼓勵及支持,令我逐漸改變了思維,以正面去看每件事。沒有一件事是負面的,從甚麼角度去看,要將正面的事放大,把不好的事冚住來處理。」

疫情期間,員工願意與公司共渡時艱,令黎定顯很感動,「能共患難是很開心的事。他們不介意凍薪,更有人願意減薪,我都有減薪。如今情況改善,便將他們應有的都給他們,現時每年都有加薪,雖然不多但也是一種心意。」

他續說:「疫情是低潮,也是一個很好機會,讓我反省如何將公司改變。當時以出口為主,疫情時靠本地市場救回公司。」他特別點名感謝負責銷售工作的同事KS,「那時我失去了爸爸。他便開始扶持我,就是他給了我一些新思維,漸漸讓我看見有改變。」他不想父親辛苦經營的公司敗於其手,「我要再推高些,希望能達致企業化,令下一代接班人不用經歷我的事,以另一種方法將公司發揚光大。」

「屋企行先,公司行後。」黎定顯認為家庭比工作更為重要,「我經常跟同事說,如果家中有甚麼問題都不用問我,立即去處理,我一定會批准。若然家中小孩沒人照顧便帶來公司,我不介意,且喜歡熱鬧。我認為不可只顧着工作,離開公司後便不要再想公司的事情。這都是從爸爸身上所學。」他曾於加拿大讀書,父親為了把握相處時間便當「空中飛人」兩地穿梭,「我們很珍惜相處的每一刻,家需要完整,他教我們一家人一定要團結,無論外面是怎樣也好,三兄弟姊妹不可以吵架,要一起對外。」

 

老闆房內放有清朝遺留下來的木椅和茶桌,就連黎定顯亦不敢使用這些具歷史價值的傢俬。
老闆房內放有清朝遺留下來的木椅和茶桌,就連黎定顯亦不敢使用這些具歷史價值的傢俬。

 

香港是根 堅守醬園

如今已為兩子之父的黎定顯亦很珍惜親子時間,至於會否期望兒子成為第五代傳人,黎定顯認為兒子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兒子不肯接手,我便請個CEO回來,有一個團隊會幫我處理,兒子可以在背後做Director,這已是最壞打算。」不過他相信兩位兒子對醬油廠都有感情,「特別是長子,他與爺爺相處的時間較長,感情比較深厚。他經常說『爺爺的我要Keep』,所以相信他會回來幫忙。」

擁有逾百年歷史的品珍醬園一直扎根在香港,黎定顯謂:「太爺年代已經在此,只要一天能在香港做,我為何不在香港做呢?如果搬去其他地方便失去了這班同事,須知道這班同事對我來說是很重要,失去一個也不可。我知道醬油行業內,一間又一間不做,有些搬返內地,有些則沒有新一代接手而結業。我想堅持到最後一刻!」

他坦言有一定壓力,「我不需要大富大貴,最重要是家要齊,一定要在我的根繼續發展,沒甚麼是做不到。我當壓力是一種動力,承諾做好本分,盡量做一些好的產品出來,大家自然吃得出,起碼明白我是用心去做這支豉油。」

醬油畫藝術 百味雜陳

策展人張慧婷今年三月舉辦的《圓塱食誌》城中藝遊,找來不同媒介藝術家,以形式各異的藝術作品,切入多個與食物有關的場景,讓五感細味箇中內涵。

其中《珍味傳千里》導覽及醬油版畫體驗,是由藝術家曹穎祺以豉油醬醋創作,為百味雜陳的品珍醬園留下印記。曹穎祺踏進醬園廠,走上斜路便嗅到醬油香味,又參考了品珍過往的廣告宣傳品,因此產生製作旗幟的念頭,更藉這次機會接觸黎定顯,聆聽他營運背後一些別具人情味的小故事。

黎定顯亦對醬油藝術品感到很新鮮,「如果連我們也不支持,那香港便不會再有這些藝術家。我覺得很美、很得意、很創新。」

黎定顯與版畫藝術家曹穎祺合作《珍味傳千里》導覽及醬油版畫體驗,二人於曹製作的醬油旗幟下留影。
黎定顯與版畫藝術家曹穎祺合作《珍味傳千里》導覽及醬油版畫體驗,二人於曹製作的醬油旗幟下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