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智文喜歡其辦公室的設計和裝飾,認為有助放鬆心情。
走了的會回來 蘭桂坊之父盛智文
更新時間:17:07 2022-04-13
發佈時間:17:07 2022-04-13

現年七十二歲的盛智文,四十多年前隻身來港,開設餐廳酒吧,投資商廈,辦萬聖夜大賣節慶氣 氛,將一條中環小窄巷打造成國際聞名的港版蘇豪區,「蘭桂坊之父」美譽在港無人不識。

鬼主意源源不絕的他,不收分文擔任海洋公園主席,大推話題性活動,為吸引市民眼球,加強宣傳 效果,出盡法寶扮鬼扮馬扮水母,瞓身落力演出,令海洋公園轉虧為盈,創下輝煌佳績。

然而,滿腦子商業點子的他,面對當下香港經濟危機,卻感到一籌莫展,「現在的問題是,任何的 宣傳手法,在當下的處境,都只會徒勞無功。」

 

訪問當天,蘭桂坊僅有數間餐廳和酒吧營業,即使有開門的,店內人流也不多。盛智文在區內無人不識,拍攝期間,就有店主與他聊天。
訪問當天,蘭桂坊僅有數間餐廳和酒吧營業,即使有開門的,店內人流也不多。盛智文在區內無人不識,拍攝期間,就有店主與他聊天。

 

蘭桂坊是香港消費市道的寒暑表,訪問當天,店舖門堪羅雀,等着排隊結業。不過,在香港打拼了 半世紀的盛智文,卻未輕言投降,縱然對政府抗疫措施苦惱過、不滿過,他也選擇樂觀接受,更大 膽預言,今年下半年,香港人會報復性消費,甚至在過去兩年出走的香港人,最終都會回來!

盛智文初來香港時,感到氣氛相當古板,英國人出席餐宴必須穿西裝、結領帶,他笑稱:「這樣不 是我,我不結領帶的。」他希望在港打造一處新奇的地方,所以在經營蘭桂坊的第一年,他與夥伴 們在萬聖夜穿上特別服裝;第二年,多了些本地人也來打扮一番;到後來,每一年的萬聖節,蘭桂 坊都熱鬧非常,成了節慶狂歡地。「海洋公園和蘭桂坊就如我的兩個孩子,都能為人們帶來歡 樂。」

不過,自第五波疫潮爆發 ,市道一蹶不振。記者訪問他當天,蘭桂坊大部分商舖都重門深鎖,即使 有開門的,店內客人也不多。有店主與盛智文揮手示意,他即上前寒暄。他說:「這跟○三年沙士 截然不同,沙士僅持續了約五個月,那一年內沒有很多航班禁飛,當時亦有藥物治療,沒有太多人 喪生。」

他直言,現時受疫情影響,在港營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疫症爆發前,香港有約一萬七千間食肆,至今,他估算已逾二千五百間結業,持續的堂食禁令,令生意難以為繼。

 

盛智文(左二)數十年來盡心盡力,把蘭桂坊經營成國際知名的酒吧區。
盛智文(左二)數十年來盡心盡力,把蘭桂坊經營成國際知名的酒吧區。

 

伸援手 租金打折扣

約四、五個月前,他接受了一次專訪,當時他還表示,業務仍然相當好,雖然當時香港已有很多企 業破產,但他向租客伸出援手,提供租金折扣、容許延遲交租,令其旗下物業租出率達百分之百, 未受太大影響。

然而,第五波疫潮襲來,他也樂觀不起來:「我旗下物業的營運者,大多屬餐飲業和酒吧業,很多 都已身陷險境,甚至已結業了。在這個時刻,你要再找新租客也很難。」若禁令持續,他預計將有 過半食肆結業。幸好政府在三月下旬公布,擬於四月下旬起分三階段解除大部分措施,令他鬆一口 氣。

很高興 政府聽意見

「我想,每一個人,在聽到她(特首林鄭月娥)公布這消息後,臉上都掛起了笑容。」盛智文認 為,「基本上,我們是在與病毒共存,但我認同她的做法,我們是需要逐步放寬的。」對於他而 言,究竟是「與病毒共存」,抑或是「動態清零」,只不過是個稱呼而已,最重要是,令生活重回 正軌。

早前,他對政府的防疫措施表達不滿,掀起不少議論。當時他批評政府未有給予市民清晰資訊,本 地專家們對抗疫的看法也眾說紛紜,令人無所適從。如今,他已放軟口脗,「很高興政府至少有把 建議聽進去,現在的政府,真的做能夠幫助到香港的事情。」

政府的抗疫措施被指政令過嚴、朝令夕改,既沒清晰藍圖,也沒關切民生所需。盛智文表示,他當 時並不是想指摘任何人,「我不相信問題是政府刻意造成,可能他們沒有足夠的防疫經驗,也可能 對自己過分自信,但世上每個國家都存在同樣問題,並非只有香港有很大傷亡。」他強調,「面對 這種病毒,根本沒有所謂對與錯的決定。」

他表示,對營商者而言,最重要是確定性和穩定性,但疫情至今,香港正欠缺這兩種因素,造成大 量市民離港,人才流失。他指出,香港的移民潮並非近數月才出現,過去兩年不斷有港人移民外 地,起初是因為政治因素,後來是因為抗疫措施的不確定,「商舖結業多時,人們根本看不到將 來,很多家長都在擔心子女,因為學校關閉,只能網上授課。」不過,他認為,待防疫措施逐步放 寬後,情況將會好轉。

 

盛智文(中)估算,香港疫症爆發前有近一萬七千間食肆,疫情期間已有逾二千五百間結業,餐飲業經營舉步維艱。
盛智文(中)估算,香港疫症爆發前有近一萬七千間食肆,疫情期間已有逾二千五百間結業,餐飲業經營舉步維艱。

 

他預料,六月開始,若確診數字確實下降,香港的商業將會迅速復甦,「環顧其他國家,都出現 『報復性消費』,人們困在家半年沒有外出,基於人的天性,料會狠狠地消費一番。」所以他相 信,在今年下半年,經濟將迅速恢復。

盛智文重申,自己對香港未來始終樂觀,就政治因素離港的人,他堅信終會回來,情況就如九七年 香港回歸中國,以及○三年的沙士疫潮,事過境遷後,很多港人仍會選擇回流。

近年政府銳意推動香港與內地融合,對於盛智文來說,並非甚麼新概念。他早已將業務擴展至中 國,例如在二○一○年將蘭桂坊複製到四川成都。這些經歷令他對中國了解更深,他認為,上海、北 京等地,在全球來說是最時尚的,鄰近香港的深圳,也是國際上最為數碼化的城市。

「這就是我對香港未來感到樂觀的原因,因為我看到中國,然後再看香港。當然,大灣區也是另一 樣會影響香港的事。」他續稱,「這涉及八千四百萬人口,在十一個地區,去年有近一萬七千億美 元的地區生產總值,較南韓整個國家還要高。」

然而,他也承認,中國的經濟發展會否如過去般迅速,仍是未知之數,始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 「現時世界一片混亂,例如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事」。但他仍相信,中國能以龐大的人口來支撐其 經濟,即使世界一團糟,今天的中國仍能自給自足。

他在訪問中很正面評價中國,但對香港的政制問題,認為仍有很多改進空間,特別指出未來的政 府,有兩樣最重要的事要處理,「其一,是住屋問題;其二,是打破舊有規例。」他強調,「官僚 主義已窒礙香港多時,內地已在很多地方超越香港,因為我們被困着了。」

 

出任海洋公園主席期間,盛智文(中)不時穿着各種「趣怪打扮贈興,宣傳公園新節目。
出任海洋公園主席期間,盛智文(中)不時穿着各種「趣怪打扮贈興,宣傳公園新節目。

 

年輕人 機遇處處

很多人說香港存在世代之爭,上一代的人與年輕人想法差天共地,思維模式截然不同。盛智文稱, 這顯然非香港獨有情況,而是全球問題。「年輕一代在互聯網中長大,在數碼世代中成長,他們來 自不同的社交媒體,這是個不同的世界,他們看待事物也相當不同,新一代更關切如環境保護、根 除對未來不利的事物,這些事情都是他們父母過去所忽視的。」

一生營商的盛智文,對於年輕人的建議,總是圍繞着這個城市的經貿發展,「仍有很多年輕人希望 創業,擁有自己的生意,在香港也有很多的初創企業。」他直言,香港的年輕人始終機遇處處, 「在很多城市,機遇往往只在本地,僅能從事本地業務,但身處香港,因為我們覆蓋全球,並非只 有本地市場,所以機遇遠超本地。」他仍堅信,香港會如以往一樣,有着輝煌的將來。

上善若水 愛平衡

甫踏進盛智文的辦公室,盡是藝術品,裝飾設計精巧。出生於德國的盛智文,自廿多歲起便在香港 發展,至今已近半個世紀,或許他只懂說幾句中文,但心底卻認為自己是個中國人。他扎根於這個城市,也相當喜歡中國文化。

他的辦公室不算大,最顯眼的,是多幅書法作品,窗前一幅寫着《道德經》的字句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所惡 故幾於道矣」;牆上亦掛有一首詩,寫道:「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 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那是唐朝詩人王維的《鳥鳴澗》。

訪問期間,他望着四周的藝術作品說,「中國文化對我也很有啟發,它們提倡平衡,我喜歡被中國 雕塑和藝術品包圍,它總帶給我舒適的感覺」。

人們困在家半年沒有外出,基於人的天性,料會狠狠地消費一番。

 

辦公室內張掛了多幅書法作品,其中一幅是書畫大師、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母親方召麐的墨寶。
辦公室內張掛了多幅書法作品,其中一幅是書畫大師、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母親方召麐的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