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巴甸街的長樓梯,曾是華洋分界線,鄭寶鴻說喜歡與人分享故事,因為只有分享,故事才有新的生命。

說不完的流金歲月 香港掌故王鄭寶鴻

更新時間:15:22 2022-09-21
發佈時間:15:22 2022-09-21

電視節目講皇都戲院復修,見到鄭寶鴻娓娓細訴北角娛樂事業興衰起跌;報章介紹香港開埠歷史, 又見他話當年;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向他借來珍貴的老照片;就連市區重建局,也找他大談九龍城 變遷。既是收藏家,又是香港歷史專家,七十四歲的鄭寶鴻,至今出版的著作已近四十本,喜歡掌 故舊物,他說要與人分享,故事才有新的生命。

尊貴的退休大法官,親身到訪小店跟鄭寶鴻分享年輕時的美食回憶;九旬老人透過社會機構,轉贈 陪伴多年的絕版錢箱,希望為之留下紀錄;還有老香港名信片上的路人甲,二十多年後竟然自動找 上門。這位掌故王說:「分享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還成就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緣分,誰說歷史很 悶?」

鴨巴甸街的長樓梯,曾是華洋分界線;古色古香的騎樓底,是上世紀第一代先施公司舊址,拉着鄭 寶鴻在中上環拍照,他沿途如數家珍,由一個街名到一塊磚頭,都能說出一個個前世今生的故事。 鄭寶鴻的小店在永吉街一個商場二樓,店內堆滿他寫的書和大量筆記,當然還少不了他最愛的郵票 錢幣,以及絕版的滙豐銀行錢箱,像個帶點凌亂的民間博物館。訪問期間,有貴客登門探訪,原來 是退休高等法院大法官,二人閒話家常,內容都是那些年的失傳小故事。

 

鄭寶鴻不時與社會機構和大學合作,帶導賞團遊舊區講故事。
鄭寶鴻不時與社會機構和大學合作,帶導賞團遊舊區講故事。

 

「雪宮仙館好聞名,到現在很多人還記得。」、「去食飯真的有機會見到白雪仙。」有雪又有仙, 顧名思義,半世紀前位於利園山的雪宮仙館,老闆娘正是名伶白雪仙。那些年,剪綵嘉賓除了任劍 輝,還有芳艷芬、紅線女和梁醒波,粒粒巨星,「多得大法官提供好多珍貴資料,五、六十年代, 大法官就曾親眼見過名伶親自下廚,招呼賓客,是那時的高級飯店。」二人滔滔不絕地緬懷美麗的 流金歲月。

努力筆耕的鄭寶鴻,已出版近四十本作品,高峰期一年出四本,今年回歸二十五周年,他亦有兩本 新作面世,相當多產。

 

與英國商人因一次舊物展覽結緣,並約定一年一會,可惜近年因疫情而中斷。
與英國商人因一次舊物展覽結緣,並約定一年一會,可惜近年因疫情而中斷。

 

「由細到大都好鍾意研究歷史,好多資料在腦內已很久,要寫可以好快。其實和別人分享故事,是 一件很快樂的事,還會成就很多意想不到的緣分。」除了大法官,也有一位九十歲的婆婆,覺得自 己風燭殘年,輾轉透過聖雅各福群會聯絡他,只為一個滙豐銀行出品的紅色小錢箱,「這個六十年 代的錢箱,未必好值錢,對於婆婆來說,卻是好珍貴的身外物。」年輕時克勤克儉,小錢箱寄託 的,是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鄭寶鴻謂無功不受祿,估價後亦堅持付費,各不相欠。

事實上,移民潮下,萬般帶不走,很多人送來珍藏,希望他能收購或代為處理,他直言這些舊物大 都「有段故」,是物主的珍貴回憶。過去就試過有人把一堆淪陷時期的照片無償送贈,他利用這批 照片寫成《香江冷月》;還有傳媒人收藏的大堆「風月史料」,就讓他寫下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塘西 風月故事,透過文字和相片,讓讀者窺視不同年代的桃色夢。

儲郵票認識英女王

說不完的故事,還包括一張老照片:「有日我在店內寫稿,突然有個人前來找我,原來我有本書刊 登了一張名信片,他說是名信片裏那個路人甲。」影像被定格,故事卻未完,老香港名信片七十年代印行,素未謀面的一個人,相隔二十年,竟然活現眼前,感覺多奇幻。除了遇見原本不相識的 人,奇妙的緣分,還包括與一個英國商人的「一期一會」。

「這是很有趣的緣分,我和他在一個舊物展覽認識,由九五年開始,我倆約定一年見一次,並有個 君子協定,他每次來香港所帶的珍藏,都會讓我優先選購。」這個約會持續二十年,即使遇上沙士 和股災,也阻不了,可惜近兩年,還是因為新冠肺炎而被迫中斷,「和很多人都是因為舊物而結 緣,有些是由做生意開始,慢慢就變成朋友。」他說。

在中環伊利近街長大的鄭寶鴻說,他和許多同齡人一樣,愛儲「公仔頭」郵票,也是他收藏的起 點,「老竇收信,見到個阿姨(郵票)在信封上面,覺得好奇怪,後來知道阿姨是英女王就更加好 奇,會想知道背後的故事。」他自小已是個問題少年,喜歡每事問,中學畢業後外出工作,因為從 事與金融貨幣有關的工作,令他對各類貨幣的興趣更濃,不斷研究。

 

在中環長大,鄭寶鴻說他和許多同齡人一樣,愛儲「公仔頭」郵票。
在中環長大,鄭寶鴻說他和許多同齡人一樣,愛儲「公仔頭」郵票。

 

「因為工作關係,我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地的鈔票,需知郵票其實都是貨幣的一種,一九七六至七 九 年間,小額貨幣短缺,曾經試過有酒樓以郵票找換。」到七、八十年代,古色古香的茶樓和戲院 相繼結業,他就掛着相機滿街走,記錄街頭巷尾的變化,可算是第一代的文青,「那個年代影相無 現在普遍,多數都是影人像,我影街景,算是罕見。」

及至九十年代,珍藏太多,鄭寶鴻索性開了永吉街的小店售賣寶貝,「最初是一邊打工一邊創業, 到五十歲上下,覺得是時候改變一下,就辭了職。」讓外界認識這個掌故王,或者要數到九三年, 「九三年第一次上電視節目講香港貨幣,第一次做現場直播,最記得當時的主持是陳啟泰。」除了 粉墨登場,他閒時也喜歡投稿報章「講古」,後來更擁有自己的報章地盤,「我的稿件可以和好多 名作家在同一版面出現,感覺好興奮又開心。」

 

鄭寶鴻笑說自己都是老古董,不懂用電腦,至今仍是用原稿紙寫稿。
鄭寶鴻笑說自己都是老古董,不懂用電腦,至今仍是用原稿紙寫稿。

 

九七回歸前一年,香港歷史備受關注,第一次出書就一口氣寫了四本,其後港大美術博物館籌辦系 列講座,他應邀出席,當年更破格講風月史,成為港島區名校的熱話,「講座好受歡迎,講石塘咀 的規矩,坐到爆晒。」

人氣急升的鄭寶鴻,獲發港大圖書館圖書證, 還成為大學客席講師,帶大學生遊走社區,認識香港 歷史,「這張圖書證對於我來說非常重要,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每日六點放工就上港大圖書館看資 料,一星期六日每日睇到十點關門才走。」

搞導賞對照舊圖片

陸續翻閱了一百多年的報紙,將有興趣的內容複印下來,回家做筆記,交通、娛樂、飲食等分門別 類,有時又好似偵探,找不同新聞對照,抽絲剝繭。「好似有條Gap Road,以前是荷李活道其中一 部分;還有普仁街,未易名前其實叫墳場街。」近幾年,他為大學講課和帶考察團,自己設計路 線,仍有說不完的香港故事,「設計不同路線,帶大叠照片去,到現場作對比,這些考察團不計學 分,但每次都爆滿,好受歡迎。」

 

帶大學生出遊,到老店蓮香樓飲茶,可惜歲月滄桑,老店轉眼已不在,已成為歷史。
帶大學生出遊,到老店蓮香樓飲茶,可惜歲月滄桑,老店轉眼已不在,已成為歷史。

 

「和別人分享故事,是一件好開心的事,最記得有次帶一班港大學生到處走,行完之後去蓮香樓食 飯。」歲月滄桑,蓮香樓轉眼已不在,都說香港正處歷史關口,很多東西都在變,大抵唯有做好紀 錄,才能保留城市記憶,讓那些年說不完的香港故事,可以延續下去。

和別人分享故事,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還會成就很多意想不到的緣分。

不一樣的舞照跳

和學者對談塘西風月,總是引經據典,講娼妓數字,鄭寶鴻就愛趣談「乾煎石斑」和「琵琶仔」等 風流暗語,將醉生夢死的故事,說得引人入勝。今年更寫了本《馬照跑舞照跳》,回顧香港的百年 娛樂史,除了「正當」的民間娛樂,還提到當年有妓女為了逃避阻街檢控,變為水陸兩棲,奇招百出。

 

鄭寶鴻出了一本《馬照跑舞照跳》,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鄭寶鴻出了一本《馬照跑舞照跳》,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香港法例有阻街但無阻海,有紀錄當年的娼妓為逃避檢控,紛紛變成兩棲動物,在船上接客。」 他又提到那些年歡場的「燒銀紙煲綠豆沙」民間傳說,有暴發闊少為博紅顏一笑,豪言銀紙當柴 燒,是吹水還是真的煲成一鍋銀紙綠豆沙,雖然至今仍是懸案,但已足夠成為奇趣野史。

 

古色古香的騎樓底,是第一代先施公司舊址,鄭寶鴻沿街走着,由一個街名到一塊磚頭,都能說出一個個前世今生的故事。
古色古香的騎樓底,是第一代先施公司舊址,鄭寶鴻沿街走着,由一個街名到一塊磚頭,都能說出一個個前世今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