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臨牀腫瘤科醫生,林嘉安最想「無晒癌症」,所以他近年積極推動預防癌症的教育。

沒有癌症的夢想 香港頭頸科醫學會主席林嘉安

更新時間:15:48 2023-03-15
發佈時間:15:48 2023-03-15

家住公屋,家境簡單的林嘉安,年輕時因為父親一場病,激發他萌生要成為一位醫生,幫助有需要的病人的志向。他苦讀實現夢想,終於成為一位臨牀腫瘤科醫生,幾十年來診治過無數大小症狀,見盡生離死別。

他理解人生都是無常,但他仍有夢想,且比年少時更宏大,希望「無晒癌症」。

所以林嘉安近年將癌症教育作為使命,積極參與不同的醫學或病人組織的義務工作,期望公眾能對預防癌症加深認識,從預防做起,將癌症帶來的無常減至最低,朝着沒有癌症的路出發。

現為香港頭頸科醫學會主席的臨牀腫瘤科醫生林嘉安,是一位典型香港屋邨仔。青衣邨是他成長的地方。他說孩童時,爸爸經營手造袋等家庭式小生意,但這類行業日漸式微,後來獲配公屋,他五、六歲後便舉家遷往青衣邨。生活很簡單,小學就讀「屋企樓下的屋邨學校」,因為成績優異,中學獲派第一組別的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

林嘉安回想自己踏上行醫之路,「當時好似有諗過做醫生,但只為好簡單地想做一份幫到人的職業。小學時有同學識得一個字叫engineer(工程師),我聽了冇乜感覺,因為工程師『好理科』要計數,我覺得做醫生就比較人性化。」

令他坐言起行的,是中學會考那年父親一場急病,「我正在家溫書,爸爸放工回來話好胃痛,痛到面青標汗,幾乎行不到。我只能幫他叫救護車送院,原來他是胃潰瘍,好彩不是癌症,經手術治療後,能夠康復出院。」這一幕令林嘉安刻骨銘心,且刻下了當醫生的志向。

 

 

近年積極推動癌症教育,林嘉安於二〇二一年獲頒十大傑青,肯定了他的工作。
近年積極推動癌症教育,林嘉安於二〇二一年獲頒十大傑青,肯定了他的工作。

 

父親急病萌讀醫志向

「當時睇住爸爸好痛,都嚇呆了,覺得自己乜都做唔到,等救護車來之前,基本上係空白一片。」林嘉安經歷父親急病一事後,發現醫生不再只是睇街症醫傷風感冒那種,醫生比想像中更偉大,他開始逐步向行醫這個夢想進發,考入港大醫學院。

林嘉安在挑選專科時,早以內科、臨牀腫瘤科作為目標。他解釋,自知手不太靈巧,若要他操刀做外科手術,一定不及其他人好,若然要急做手術的話,更是難以應付。他了解自己是一個慢活的人,勝在有耐性及有韌力,因此他選擇臨牀腫瘤科,而當時癌症治療正在急速發展,他相信電療、化療、標靶藥物等治療方法,必定會更多進步及探索的空間。

在醫院病房內,不論是外科或內科,大部分病人均有癌症在身,只是部位及階段不同。生活模式、飲食習慣、遺傳基因等等不同的因素,導致癌症出現,在如斯浩瀚的未知裏,林嘉安更想在腫瘤科內,有更多時間與病人溝通,了解不同類型病人的需要。

讓病人醫得安心

他說:「病人由診斷、檢查、治療至覆診,會跟進好長時間,有些還要頻密回來覆診,我成日都講笑話,見佢哋多過見自己父母。說到底自己喜歡與病人傾偈,盡量令他們感覺舒服,對治療有信心,是一門藝術多於科學的專科。」

與病人溝通,建立互信的關係,是臨牀腫瘤科醫生的必然,投入的感情也較多,因此承受生離死別,也比別人多。林嘉安形容,懂得調適心態非常重要。

他記憶中的第一次分離,是在瑪麗醫院兒科腫瘤科實習時,一位患有末期癌症的小朋友,「照顧了那位小朋友一段時間,由佢識玩識走,後來出現呼吸困難,要打嗎啡……」他頓了一頓、哽咽了一下續說:「深切體會到『無常』,當時諗,自己是否可以做多一些去幫這個病人?但最後只能夠想方法幫他善終,當主診醫生宣布他的死亡時間時,真係好難過,那次是行醫以來第一次流眼淚。」那次也讓他反省如何有進步的空間,即使病人最終因癌症離開,也可以在最後的路程舒服一點。

 

 

林嘉安近年離開工作超過十年的瑪麗醫院和香港大學醫學院,轉為私人執業。
林嘉安近年離開工作超過十年的瑪麗醫院和香港大學醫學院,轉為私人執業。

 

 

面對過離別,但同時也有感激、鼓舞的時候。曾有一位年僅三十歲的女病人,與男友剛訂婚,憧憬着幸福美滿的人生時,卻被診斷患上末期腸癌。她花盡金錢接受標靶治療及化療,卻在覆檢時發現病情轉差。

林嘉安憶述,女病人非常年輕,當時他分析情況後,建議她嘗試其他化療及另一標靶藥,「我同佢講,妳仲後生,不如轉介去公立醫院治療,其實公家及私家的藥物大同小異,但公家藥費較平,可以慳到錢,留番之後用在適當的地方。」

女病人接納意見到公立醫院治療,腫瘤成功縮細至可切除的體積,之後她便將省下來的錢,返回私家醫院接受切除手術,成功將體內腫瘤清除,病人現在重回正軌,過着她憧憬的生活,最近更寄上心意卡多謝林嘉安當初的建議。

林嘉安說,這就是腫瘤科微妙之處,縱然面對離別,但也會在病人身上看到曙光,這也是推動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有時幫人就是很簡單,能設身處地去為病人着想,當然我可以如常地建議病人做化療做手術,反正化療不需要我落手,手術又不是我操刀,但我更相信,一個專業建議會對病人往後的影響可以很大。

行醫多年的體會,林嘉安會用「無常」二字來概括,「任何人都有可能患癌,即使最有錢的人,都有機會變成病人;確診後治療期間都有很多變數,藥物會不會有毒性?會不會有抗藥性?好多情況都不在醫生控制範圍,所以只能盡力去做。」

林嘉安多年累積的腫瘤科經驗,近年經常參與推動癌症預防教育的義務工作,百忙中身兼多職,擔任香港頭頸科醫學會主席、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香港大學及中文學臨牀腫瘤學系榮譽副教授等,還寫專欄、做節目、參與專科學院培訓。

致力癌症教育獲頒傑青

他不辭勞苦地做這些臨牀以外的工作,因為他意識到,必須讓大眾明白,很多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又或透過篩查及早發現問題盡早處理,目標是希望病人對癌症有正確認識,不要諱疾忌醫,切勿藥石亂投。前年林嘉安獲頒傑出青年,也是對他在推動癌症教育的嘉許。

得到傑青獎的榮譽,令林嘉安又一次萌生夢想,這次比做醫生更宏大,就是「冇晒癌症」可以「唔使做」。他解釋,「若果腫瘤科醫生可以『唔使做』,簡直是一個天大喜訊,即是天下間冇晒癌症病人,腫瘤科醫生可以收工,呢個係最好的事。」

至於醫學教育上,除課本上的醫學理論,林嘉安也寄語新一代醫科生,必須要有「同理心」,每次診症均要嘗試投入每位病人的個案中,「病人諗緊乜,痛點在哪裏?佢擔心甚麼?」他強調,醫科生要明白正在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病人,並非背誦課本理論便行;同時也要學懂「拎得起,放得低」,因為太過投入反令自己不能自拔,「做多兩年就會頂唔順」,這種行醫修為,需要慢慢培養,但不要忘記。

 

着重家庭相處時間的林嘉安,疫情過後立即舉家去澳門度假。
着重家庭相處時間的林嘉安,疫情過後立即舉家去澳門度假。

 

 

林嘉安經常早出晚歸,兩父子有時要靠畫圖畫來溝通。
林嘉安經常早出晚歸,兩父子有時要靠畫圖畫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