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取經到取才 香港恒生大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 莫家豪

更新時間:12:00 2025-10-19
發佈時間:12:00 2025-10-19

由嶺南大學轉職至恒生大學一年多,恒大副校長莫家豪說沒有不適應,因為在嶺大時,一半學生都是自資,早已當成私校發展,開源和招攬海外學生,一直都是他的工作。

自言是「香港仔」,不斷鑽研社會政策的他,曾在香港前途談判歷史時刻,留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有機會參與當年有「港督搖籃」之稱的亞非學院所籌劃的研討會,亦曾擔當電視台特約記者,追訪重要人物,寫下他學海生涯最難忘的一頁。

來到今天,他摘下特首政策組的資助計劃,為香港吸納人才出謀獻策。從取經到取才,他這次重臨英倫,體會到提供資金津貼、維持學術自由、保留國際化,都是力爭人才的關鍵要素。

 

由公校轉戰私校,莫家豪希望恒大成為亞洲領先的私立大學,學生能了解中華、認識亞洲、面向世界。
由公校轉戰私校,莫家豪希望恒大成為亞洲領先的私立大學,學生能了解中華、認識亞洲、面向世界。

 

翻開讀書的時光隧道,可能要由一塊芝士說起。莫家豪在九十年代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攻讀博士。他的師傅當時收取約二十名博士生,他是寥寥無幾的香港代表。初來甫到,師傅舉杯歡迎他們,還熱情滿載給他一塊「發霉」芝士,表明是最好的一塊。對於不愛好芝士的他,一吃就要吃「發了霉」的,咬了一口,濃濃芝士味湧上心頭,那是切身體會的文化衝擊。

從前在香港讀學士和碩士,同學大多都是香港人,也有部分內地生,整體國際學生不算太多。當去到英國就明顯看見落差,同學來自非洲、新加坡等不同國家,人人都有不同口音,每星期參加研討會,那些英文聽得大家搖頭耳歪,但這些國際交流的機會,讓他聽到不同國家同學關心甚麼課題,對自己有很大啟發。

留學歲月 化身記者

他還有機會參與其他院校的國際論壇,包括歷史悠久、專門研究亞洲和非洲政治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對於社會科學和香港學生來說,更是分外有意義,因為在港英時代,很多港督都是由亞非學院訓練出來,是當時外交訓練的搖籃之地。

留學歲月,遇上中英談判的歷史時刻。他記得當時立法局議員李鵬飛、李柱銘飛往英國,在首相府出席會議,他因而有機會為香港的電視台做特約記者,走到唐寧街訪問他們,「如果我不在英國,不是學生,就沒有這個機會。家人突然在香港的電視見到莫家豪特約報道,相當興奮。這些經驗對我來說是從未試過,有挑戰、也很有意思。這是我的學海生涯中,很重要和難忘的經歷。」

 

莫家豪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攻讀博士時,遇上中英談判,一度為電視台擔當特約記者,寫下人生難忘一頁。
莫家豪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攻讀博士時,遇上中英談判,一度為電視台擔當特約記者,寫下人生難忘一頁。

 

當時他已經結婚,和太太一起讀書,互相支援,不難適應異地生活。但他深深體會到,如果作為一個學生或學者,能夠有機會參與不同跨校活動,將會是很難得的學習經歷。所以他當上教授後,在嶺大和恒大也有籌劃,提倡跨學科的「國際課堂」。

近年莫家豪專注研究人才議題,特首政策組在今年八月中公布,八個針對培育未來人才的研究項目獲得資助,恒大是其中之一。由他領軍的研究,集中探討如何吸引高端人才來港或留港就讀博士課程,要比較英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人才及教育政策,有何值得香港參考。

 

今年六月,許冠文(右)獲恒生大學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今年六月,許冠文(右)獲恒生大學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遠赴英國 尋覓人才

訪問當日,他剛從英國回來。他在利物浦、牛津和倫敦訪問了十多人,包括大學裏負責博士課程的學者,了解他們的收生政策;也跟來自加拿大、法國、荷蘭、非洲、中國內地等不同地方的研究及博士生談談,探討他們沒有選擇香港的原因,又有甚麼因素會令他們選擇香港。

 

今年九月,他和牛津大學全球高等教育中心和約翰內斯堡大學,共同舉辦青年學者秋季寄宿研修班。
今年九月,他和牛津大學全球高等教育中心和約翰內斯堡大學,共同舉辦青年學者秋季寄宿研修班。

 

無獨有偶,不少受訪者都談及學費津貼是一大的考慮重點,這方面倒是香港的優勢。莫家豪解釋,香港博士生如果通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每月有近兩萬元生活津貼,但英國的大學講師薪酬可能也比不上。香港學生還可申請近一萬元的資助參加國際會議,而英國都是沒有的,只有大學教職員才可每年獲六百英磅津貼,折合約六千港元參加國際會議,這就是香港和英國的差別。

有負責招生的教職員對莫家豪說,英國招攬高端人才面臨挑戰,政府和大學都沒有獎學金制度,吸納全球最頂尖的人才,很多優秀的人才,如果沒有自己國家政府的支援,根本無法到英國升學。長遠下去,他覺得英國的大學在全球競爭力和研究實力上會有影響。

莫家豪從受訪者中,亦發現另一個關注重點,就是學術環境及自由度,能否選擇和落實自己有興趣的研究,無論在任何地方讀書,特別做研究,學術自由是非常重要。

地緣政治亦會影響學生的選擇,尤其是來自內地的學生,他說:「有受訪者原本想到美國升學,但因為簽證問題,令他們卻步,更引述有朋友取得學生簽證後飛抵美國,最終還是無法入境。朝令夕改的政策,人身安全的擔憂,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折磨。」

 

今年七月,他和嶺南大學博士生一同發表「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報告。
今年七月,他和嶺南大學博士生一同發表「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報告。

 

移民與教育 不應牴觸

莫家豪提及,不少國家的移民和教育政策是有衝突的,「舉例英國政府近年不斷改動移民政策,博士生的家人是無法跟隨前來英國,這會直接影響收生情況,反映移民和教育政策, 兩者並不協調。」反
之,新加坡希望將留學的人留下,變成他們的人才,因此在移民政策上,會歡迎這班高學歷人才畢業後,留在新加坡工作,香港也是採取類似模式。

要成為高端人才的教育樞紐,他強調香港必須要保留和加強國際化,提供一個國際化的語言環境和學術環境,「研究不單止講求硬件的實驗室設施,更重要是,研究環境的開放和學術自由,讓研究者可自由選擇研究題目,甚至可跟世界頂尖的學院接軌,互相合作和聯合指導。」

 

他在千禧年扮成「聖誕老人」和教會弟兄姊妹慶祝聖誕。
他在千禧年扮成「聖誕老人」和教會弟兄姊妹慶祝聖誕。

 

無論經濟狀況如何,他認為對於教育的投資永遠都是不可或缺,因為教育往往就是興邦立國的重要基石。他鼓勵商界支援大學培育人才, 推動「產學研」發展, 即大學未來要加強和工業、商業、企業之間的合作,令研究經費不再單是來自大學或政府支持。他說:「海外很多優秀的研究,都是由大企業
投放資金科研,大學和工業應創造一個更好、更吸引的金融系統。」

限額放寬 恒大內地學佔26%

教育局今年二月公布,放寬本港六間自資院校,在副學士學位及學士學位招收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的限額,比例升至最高百分之四十。恒大副校長莫家豪透露,恒大去年收取逾三百名內地學生,因應政策放寬,今年已錄取逾六百名內地學生,比例升至百分之二十六,冀明年再逐步增加比例。

他指各自資院校的發展歷程不同,要因應大學的發展、老師、課室、宿舍等情況,才能逐步增加非本地生的比例。他認為,香港要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不能只提供教育給本地學生,加上本地人口增長幅度低,要維持香港高等教育的收生來源,招攬海外或內地學生是重要渠道。

不過,他認為院校增加非本地生的比例不宜過急,既要解決非本地生的食、住、行問題,尤其是宿舍,同時也要考量本地學生和社會大眾的接受程度,霎時間大量非本地生來到香港居住,他們要跟本地市民相處,學校和社區有沒有足夠的支援,協助他們融入社會?如果他們住的地方不理想、融入社會又做得不好,那就未必是一個好的學習體驗。

 

 

立即追蹤《東周刊》全新WhatsApp頻道,緊貼全城熱話、突發猛料、獨家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