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2:00 2025-08-10

人力資源(HR)管理是企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談到HR的角色,外界刻板的認知就只有「招聘、發薪及解僱」。但對擁有逾廿年人力資源管理經驗的黃嘉恩來說, HR不僅是「管才」, 還要懂「用才」,繼而助公司「留才」。
兩年前,他跳出商界,到香港生產力促進局(HKPC)擔任首席人才總監,負責塑造當局的人才培養策略,其中一大任務就是組織一年兩度的實習計劃,透過才不可漏眼,不但點燃了無數年輕人的創科夢想,亦為壯大本地創科人才庫出一分力。
黃嘉恩與很多上世紀的香港學生一樣,童年時的志願及家人的期望,離不開「四大專業」─醫生、會計師、律師及金融人士。中學時期選修會計,大學畢業後再進修打算做大律師,但他很快發現自己對這些領域的興趣不大。「我讀大學時主修人力資源管理和金融,本來想去炒股票,暑假到證券行實習,發現一天可以輸幾百萬元, 那種壓力我完全受不了!」
這些經歷成為他職業生涯的轉捩點,畢業後選擇了做人力資源相關工作,而這一做超過廿年。從迪士尼樂園到會計師行,從投資銀行到成衣業,他多次轉工,卻從未轉行,且每次跳槽都是一次對全新領域的探索,「HR要做得好,就要深入認識企業所在的行業特性及工作。每到一個新行業,我都能學到新東西。這些經驗讓我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這種跨行業的視野最終將他帶到了生產力局,一個以全面促進香港成為國際性創新科技中心為使命的公營機構,「每個行業有自己的周期和挑戰,而創新科技一定是世界
發展的大潮流……生產力局不是傳統的公營機構,是一個能讓我不但可以參與創科行業的發展,更可以幫助年輕人成長,同時為香港做更多有社會意義事情的平台。」

Z世代學習能力快
生產力局每年都會組織兩屆實習計劃,旨在為年輕人提供創科行業的第一手體驗。今年「Summer InnoTalent」夏季實習計劃收到超過二千五百份申請,最終僅錄取四十二人,錄取率僅約百分之一,「可能有人覺得這是飢餓營銷, 但其實不是。」黃嘉恩強調,「我們堅持讓實習生參與有意義的項目,而不是做影印、遞茶或整理文件,希望他們在這九周內,獲得真正有價值的經驗。」
實習生除了能到生產力局旗下十多個工程與科學相關部門,例如人工智能、機械人、ESG或新能源汽車研發等,進行在職培訓、吸收研發經驗,亦包括參與大灣區考察團、參觀香港機場、參加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當局也會幫助實習生準備未來的職業發展, 教授銷售或職場實用的技能,「這些都是學校沒教,但實習生覺得有用的東西。」

挽留人才 靠發展誘因
黃嘉恩的跨行業經驗為生產力局的創科人才培養注入了創新策略,希望實習生能體驗到「華洋雜處」的氛圍,故實習計劃的對象不限本地學生,亦歡迎包括來自海外的學生,今年夏季實習計劃的實習生,有近一半為非香港本地學生。
「InnoTalent」實習計劃不僅是短期的體驗,更是一個為創科行業培養長期人才的搖籃。黃嘉恩稱,表現優秀的最終年級實習生,可以直接加入全職團隊,今年有五、六位去年的實習生將成為全職員工,「這個計劃的目標是成為學生了解創科行業的起點,同時也為行業培養未來的領袖。」
他續說:「Z世代從小接受S T E M教育,對科技的掌握和自學能力很強;他們很多都有遊學或海外學習的經歷,國際視野也很廣, 這對創科行業的需求非常契合。」實習計劃其中一個任務,是要求實習生以影片形式分享其實習體驗,「即使他們事前從未學剪片,卻可以在短短數周內透過自學完成任務, 這種快速學習能力,正是創科行業所需。」

據政府數據,香港的創科人力需求已從兩年前的三萬人,增長到六萬多人,預計二○二八年將達到十萬人,顯示香港的創科環境正快速發展。黃嘉恩說,希望通過實習計劃,讓更多人了解創科行業的機會,特別是非本地人才。目前生產力局有超過一百名非本地員工,「這是一個重要的方向,我們重視個人的能力,多於他來自哪裏。希望通過成功的案例,讓外界知道香港需要這些人才,並吸引更多人加入。」
在人才積累方面,黃嘉恩說商界主要靠高薪聘請及內部培養,生產力局則希望更多為內部培養,「培育人才應視為投資,而非開支,如果員工覺得在這裏有發展機會,他們會更願意留下。」現時生產力局的總經理級別,均以內部晉升為主。
黃嘉恩承認人才永遠搶手,總是容易被挖走,「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留住人才的關鍵,薪水未必最重要,讓員工做他們想做的事,並看到未來的發展路徑,才是更大的誘因。」他年輕時,曾因為覺得新公司能提供更多發展機會,接受了百分之廿五的減薪,結果十八個月後,他薪金不但更高,更獲得晉升,「員工選擇到某公司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投資,每天投入八、九小時,期待的不僅是薪酬,更是成長與新技能的回報。」

軟性福利 提升歸屬感
黃嘉恩做HR的第一課,是告訴自己不要覺得「人」麻煩;沒有人會故意製造麻煩,只是每個人都從不同觀點出發,「如果一開始就覺得人是麻煩,容易陷入敵我關係。」隨着時代的進步,HR的工作已演化到涉及如何發揮員工的潛力,不僅是管理員工,還要幫助他們實現個人目標,例如支持家庭或完成某個使命。當員工感到滿足,亦有助公司挽留人才。
在生產力局,黃嘉恩通過一系列「軟性福利」來提升員工的歸屬感。「為非本地員工提供語言課程,幫助他們和家人融入香港;醫療保障也涵蓋員工的家人等,這些小舉動能讓員工感到被支持。」

黃嘉恩對香港創科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創科行業變化很快,你要保持好奇心,接受不確定性,並快速適應。」他建議年輕人親身體驗這個行業,參加實習或網絡活動,與行業內的人交流。
實習體驗 認定前路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管理及科技一年級學生Cindy,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四年級學生Kilas,均為今年「Summer InnoTalent」夏季實習計劃的實習生。
Cindy已實習約一個月,參與了碳中和相關項目,負責探索碳捕集(carbon capture)技術,「雖然我對相關技術尚未完全掌握,但通過邊學邊做,逐漸適應並學習了新技能,例如數據分析和模型構建。」這次經歷讓她肯定繼續往ESG創新方面前進,認為創科行業競爭激烈,但成長空間大,無論是在香港還是海外。

Kilas則參與了氫能儲罐設計及AI虛擬玩家項目,與團隊合作設計用於運輸行業的輕量化氫能儲罐、學習編碼和神經網絡訓練等新技術。該項目不僅讓他應用了大學學到的知識,還讓他學會了如何快速掌握新技能。
Kilas認為,香港與矽谷一樣是創新密集的地區,充滿科技初創企業和技術推動的氛圍,而香港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很大。這次經歷讓他對在香港或大灣區工作持開放態度,尤其欣賞香港的國際化環境,這讓他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工作方式,拓寬了他的全球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