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德智四十三年前成立幼聯,推廣以非形式化教育活動,發掘及培養兒童及青少年的多元智能

繼續點亮孩子 幼聯創辦人兼總幹事 程德智

更新時間:12:05 2025-08-03
發佈時間:12:05 2025-08-03

最近網上流傳數段「名校面試班」影片,導師在堂上奚落、批評表現欠佳的幼童,教育方式惹熱議。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總幹事程德智(Sansan)慨嘆,每次聽聞這類事件都非常難過,「成年人對孩子的威嚇,是強者欺壓弱者的表現,無法饒恕。」

程德智早年曾任幼稚園校長,那年代幼童要「唸口簧」應付小學面試,她於是參與推動變革,及後再成立幼聯,以倡導工作為職志,近年尤其關注下一代的心理健康,促各界正視欺凌、自殺等學童問題。

行年七十有八,程德智尚未言休,全因一份放不下繼續點亮孩子的使命。

 

程德智(後排右二)的姨丈張有興(右三)是首位華人市政局主席。
程德智(後排右二)的姨丈張有興(右三)是首位華人市政局主席。

 

程德智喜歡別人稱她Sansan,這個獨特的英文名,原來是諧音。她母親來自北京,曾在美國留學,能說流利普通話及英語,卻不諳廣東話。每當程母用簡單數字呼喚五個孩子,排行第三的程德智,就是「三三」。

Sansan在九龍塘長大,家庭背景顯赫,父親是著名眼科醫生程伯京,母親則從事音樂,後來更成立了一所盲人音樂訓練所,讓視障人士以音樂謀生。她說媽媽是個善心人,多年來收留不少暫託孤兒,所以家裏總是很熱鬧。

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會驅使他們踏上截然不同的道路,Sansan正是一例。她形容,兩個姊姊成績優異,勤奮好學,自己正好相反,「我不喜歡讀書,抗拒中文又抗拒算術,只愛玩。」小時候她最喜歡騎單車,於大街小巷四處探索,享受自由的快感,「我擅長踩單車,又很擅長『跳鞦』(從鞦韆躍下),但這些都是考試沒有分數的。」

輟學邊緣的女孩

那時她在拔萃女校就讀,中一成績欠佳要留級,「我跟媽媽說,不想再回學校,不想再讀書。」母親不欲孩子自此放棄學業,四出籌謀,最終獲澳洲領事館推薦一所位於墨爾本的寄宿貴族學校衛理公會女校。Sansan猶記得,自己隻身登上輪船,花了兩周時間,從維多利亞港漂洋到墨爾本。與家人分隔可有不慣?她笑說,幾乎每天也接獲父母來信,加上在學校結識許多朋友,一點也不孤單。

在澳留學的四年間,程德智不單成功「逃離」中文課,大大減輕學業壓力,校長更投其所好,安排老師教她打鼓學琴,「澳洲的環境很適合我,開心又自由。大家都十分友善,每逢學校假期不能留宿,一定有同學邀請我到家中作客。」中學畢業後她赴美國升學,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人文學學位。現在回想,她感恩父母在所有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很大自由度,讓大家按興趣發展,她笑說:「我們五個都沒一個做醫生。」

 

程家共有四位千金及一位公子,Sansan(左一)身前的小男生是暫託孤兒,他及後被一個美國家庭領養。
程家共有四位千金及一位公子,Sansan(左一)身前的小男生是暫託孤兒,他及後被一個美國家庭領養。

 

一九七二年,程德智從美國返港,對未來還沒有方向,但自覺喜歡與小孩相處,便主動向母親提出,接手管理她開辦的花地瑪幼稚園。小妮子懷着滿腔熱誠,主張引起孩子求知、求學的興趣,並要提供多元發展的機會。可是,現實卻不似預期。七十年代初,香港還未有小學統一派位,校方會自行招生,安排面試或考試,故學前教育多以「填鴨式」強塞知識,務求讓孩子順利升讀小學。

 

程德智於一九七三年獲香港公民協會提名,競選市政局議員席位。
程德智於一九七三年獲香港公民協會提名,競選市政局議員席位。

讀書不應只靠背

「那時候Learning is suffering,孩子應付一個又一個小學面試,要讀死書、唸口簧,整個氣氛很緊張。他們不想上學,更有腹瀉、失眠等壓力大的生理現象。」她慨嘆:「我安排小朋友學唱歌、參加音樂節,他們自己也不願參加,說應該去讀書。我好驚訝,亦覺得好歪曲。」

其時程德智的姨丈張有興,是市政局民選議員,長期關注社會議題,得悉姨甥女對教育制度「有火」,遂邀請她加入香港公民協會。Sansan在對方鼓勵下,開始踏上倡議之路,經常致函予政府教育署,以及投稿到報章,批評教育制度不關心學生福祉。翌年僅二十五歲的她,獲協會提名競選市政局議員席位,可惜以二百票的差距落選。

程德智笑言,落選後反倒鬆一口氣,因從政經常要吃應酬飯,高峰時一晚要走三場,叫她吃不消,「那次經歷發現,原來這條路不太適合自己。」但她沒有放棄倡議工作,深信教育制度還是得改,特別是小學招生制度,以及學前教育的課程發展。時任港英政府總督麥理浩重視民間聲音,改革小學入讀程序的建議很快獲接納,當局繼而落實統一派位,可謂程德智的首個「成功爭取」。

 

幼聯多年來獲不同界別的人士支持。圖為一九九五年一活動中,程德智(藍衣)與嘉賓合照留念。
幼聯多年來獲不同界別的人士支持。圖為一九九五年一活動中,程德智(藍衣)與嘉賓合照留念。

 

一九八二年,程德智成立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幼聯),以改善兒童教育、健康及福利為主軸。她不諱言,過去政府對幼兒學校欠規範,課程發展、師生比例皆無指引,教師亦不需要任何專業認證,辦學者只着眼於「做生意」。為推動改革,幼聯成立後從多方面入手,游說及倡議工作以外,亦設計英語教材、圖畫書及課程,並提供教師培訓,以提高整體學前教育水平。

時至今天,香港幼兒教育服務得到不少發展,教育局課程指引以「兒童為本」作為核心價值,幼兒得以全面而均衡的發展,幼聯扮演着重要角色。

成為倡議者

程德智已年近八旬,來自威爾斯的丈夫早年離世,他們育有五名子女,全都在外地組織家庭,有些在美國洛杉磯、加拿大渥太華,其餘在英國,僅她一人留港獨居。她坦言,許多親戚朋友都不明白,自己為何不離開,去外地住大屋、與兒孫共敘天倫,「在加拿大的兒子很歡迎我過去,他們說不用煮飯買菜,甚麼也不用做,但我覺得這樣很沒意思。」

 

程德智間中會到加拿大探望家人,圖為與一眾孫兒的合照。
程德智間中會到加拿大探望家人,圖為與一眾孫兒的合照。

 

更重要的是,她仍然心繫香港,盼在精力尚足之時,繼續推動社會改變,「我很享受在香港,還有很多事情想做。打個比喻,就好像是家裏亂了,你改變它、整理好它,但將來又會亂。所以從來沒有一個時刻,令我覺得已到達目的地(可以休息),反而是要持續監視,不斷調整改善。」

對程德智而言,持續性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堅持不言休,凡事不遺餘力,並期盼着其一手創辦的幼聯能扎根香港,讓使命得以延續,守護這片土地的下一代。

 

Sansan以倡導工作為職志,認為推動社會改變永遠沒有終點。
Sansan以倡導工作為職志,認為推動社會改變永遠沒有終點。

 

關注下一代心理健康

服務香港逾四十載的幼聯,每年受惠家庭達二十萬戶,守護對象由幼童擴展至青少年,關注下一代的多元發展及身心健康。程德智介紹,幼聯去年發起「Nurture Our Future培育未來」計劃,目標十年內達致兒童零虐兒、零欺凌及零自殺,為下一代營造安全、正向的成長環境。

她續說,近年世界各地的學童自殺個案有上升趨勢,香港亦不例外,而本地校園霸凌問題也日益嚴重。幼聯早前一項調查揭逾三成本地學童曾遭欺凌,「我們要認識這些社會問題的存在,思考為甚麼會發生?欺凌者是否也曾在成長過程中,遭受情感創傷而需要協助?」她又謂,推動社會改變永遠沒有終點,只能持續監察,與時並進,「社會一直有變化,所以一定要繼續加緊步伐去做。」

 

幼聯去年開展Nurture Our Future計劃,推動十年內達致「三零願景」,即零虐兒、零欺凌及零自殺。
幼聯去年開展Nurture Our Future計劃,推動十年內達致「三零願景」,即零虐兒、零欺凌及零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