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專注義務工作, 邱秀娟不做長工,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到「義字閒遊」助有需要的人。

最緊要好玩 義工組織「義字閒遊」創辦人邱秀娟

更新時間:12:00 2025-07-27
發佈時間:12:00 2025-07-27

常言道「助人為快樂之本」,由邱秀娟創辦的義工組織「義字閒遊」更進一步主張「寓服務於玩樂」,清潔沙灘時可以同時遊覽離島,改造廢棄玻璃瓶時享受手作樂趣,為南丫島、北角、柴灣等社區注入新氣象。

曾是旅遊發展局旅遊拓展助理主任的邱秀娟,熟知本地旅遊景點及如何支援本地旅遊,輾轉逾十年,決定放低工作,全心投入義工事業,選擇了一條不追逐名利的路,將心力奉獻於社區,點亮他人生活。她不太在意得與失,因為她更喜歡享受過程。

邱秀娟出生於一九六○年代的香港,是家中七兄弟姊妹排第六。父親原本在內地製作叮叮糖,來港後經營茶樓,早午晚各有不同風景,早晨賣點心如蝦餃、燒賣,中午炒飯,晚上則為街坊準備家常菜,吸引不同食客到茶樓聚首,「暑假時我要去茶樓幫忙,從街頭小販到廚師,見到很多不同的人。」

邱秀娟指自己有特殊教育 (SEN)需要,唸書難入腦,但對圖像與人臉卻特別敏銳;年少時的她,悄悄記下眾人的性格及特點,再細心加以分析。例如有廚師染上毒癮,她並未簡單標籤為壞人,而是好奇背後理由,原來廚師吸食白粉是為了提神,以應付沉重工作,並非如別人所想的自甘墮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因此我學會先聆聽,再幫忙。」這段在茶樓成長的經歷,培養了她對人的敏銳觀察和同理心,為她日後投身義務工作埋下種子。

 

「義字閒遊」亦有舉辦玻璃瓶永續循環製作班,讓廢棄玻璃瓶化身為藝術品之餘,亦讓參加者體會創作的樂趣。
「義字閒遊」亦有舉辦玻璃瓶永續循環製作班,讓廢棄玻璃瓶化身為藝術品之餘,亦讓參加者體會創作的樂趣。

 

愛上南丫島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旅遊業興旺,二十出頭的邱秀娟對旅遊業十分憧憬,於是入行旅行社工作,之後加入香港旅遊發展局,擔任旅遊拓展助理主任,主要發展本地遊景點,以及支援本地旅遊盛事,且一做便是十一年。「旅發局的經驗教曉我,要從『產品』角度來看景點價值。」她說, 當年曾參與南丫島的漁民歷史項目,記錄島上故事,協助天后誕活動,漸漸就對這小島產生深厚感情,「南丫島不僅擁有自然風光, 更蘊藏豐富的漁民文化。這裏有純樸的魅力,我想讓更多人看到它的價值。不只是景點,而是有故事的家園。」

雖然工作穩定,但邱秀娟靜極思動,於是決定轉換跑道。她離開旅發局後,憑藉童年常在茶樓幫忙的經驗,轉做廚房工程,然而她始終渴望更有趣味的生活。一次從電台節目中得知義工組織「義遊」招募人手,於是加入團隊,為外地來港義工安排住宿。當時「義遊」亦在南丫島舉辦活動,邱秀娟得以再次經常來臨此島,亦啟發她創辦「義字閒遊」,為南丫島模達灣的村民服務。相對南丫島其他觀光點,模達灣可說是隱世小村,邱秀娟發現這裏有不少獨居老島民需要照顧,於是決意幫忙。

 

模達灣的壁畫變舊後,有義工及島民來補畫,保持光鮮模樣。
模達灣的壁畫變舊後,有義工及島民來補畫,保持光鮮模樣。

 

為島上添色彩

「義字閒遊」第一個任務,便是印製物理治療小冊子,派予老島民。雙方經過一番接觸,義工獲得島民信任後,「義字閒遊」便開始以南丫島為基地,開展多元活動,如每月清潔沙灘、繪製壁畫、舉辦玻璃瓶改造手作班,以及探訪長者等。「希望用玩樂模式去幫助本地人,持續做有意義的事。」邱秀娟說。

 

疫情期間 ,「義字閒遊」 的活動未受影響 ,反而吸引不少企業高層和行政人員等成為新義工。
疫情期間 ,「義字閒遊」 的活動未受影響 ,反而吸引不少企業高層和行政人員等成為新義工。

 

疫情期間,南丫島小店生意受挫,邱秀娟帶領義工在模達灣繪畫壁畫,吸引遊客打卡,間接振興經濟。如今漫步模達灣,不難發現風格多樣的壁畫,其中「狗仔石」主題壁畫最令邱秀娟印象深刻,「村民想要大紅花與小狗壁畫,義工上網查到有『狗仔石』,於是建議以此為題。完成壁畫後,村民很喜歡,覺得是屬於他們的故事。」邱秀娟認為藉着壁畫凝聚社區力量,比起給遊客打卡更重要,「有村民嫌畫風誇張,我們便坐下來聊,改進設計,貼近他們的需求。」訪問這天,記者跟着邱秀娟走進模達灣,不時有島民跟她打招呼及送上生果;又發現島民翻新壁畫時,即使是自費購買油漆,但仍特地保留舊時油漆贊助商的標誌,從細節處可見島民對邱秀娟和團隊的感激之情。

 

美化模達灣島民居住環境和吸引遊客,邱秀娟召集義工繪畫壁畫, 繪畫的主題皆與島民討論後而定。
美化模達灣島民居住環境和吸引遊客,邱秀娟召集義工繪畫壁畫, 繪畫的主題皆與島民討論後而定。

 

隨着「義字閒遊」在南丫島的成果傳開, 其他社區也開始主動邀請邱秀娟合作,拓展服務版圖。最近她忙於北角的項目,除了記錄長者的口述歷史,也希望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活動。「北角有很多長者喜歡粵劇,希望用懷舊情懷凝聚他們,一起出來講開心事, 分享當年看大戲的回憶。」她聯繫了粵劇頭飾師傅,計劃教授長者製作簡單頭飾,作為文化交流,「粵劇頭飾很漂亮,但製作基本功簡單,長者學到會有成就感,也能向該區新移民分享本地文化。」另外,她又在柴灣,參與了「Ai2 Farm」項目,協助自閉症青年學習魚菜共生農務。

人生隨遇而安

各種義工項目讓「義字閒遊」的規模越來越大,但邱秀娟指,她已轉為自由工作者多年,一周上班兩三天,大部分時間用在義務工作。她坦言並非沒有財政壓力,但物慾不大,收人足夠支撐生活即可,「若我全心投身職場,事業或許不俗,但幫助人是我更大的目標。」她的人生觀簡單而清晰——不執着於成就,也不追求物質生活,只專注於手頭的義工項目。

距離退下火線還有一大段時間,但邱秀娟已想好退休大計,便是在尼泊爾教當地廚師做中菜,分享香港飲食文化,「我認識一個嫁去尼泊爾的香港人,她說我退休後可以在當地教授烹調點心,我覺得很有意思。」這想法源自邱秀娟在「義遊」期間支援尼泊爾孤兒院項目, 當地人的純樸與笑容深深觸動了她,希望可為那裏的人服務。

「尼泊爾人吃咖喱、扁豆為主,點心對他們來說很新奇, 我想帶香港的味道過去。」她計劃並非單純教授食譜,而是通過烹飪促進文化交流。她打算教簡單的香港點心如蝦餃、燒賣,或家常菜如糖醋排骨,根據當地食材調整做法。「尼泊爾未必有新鮮蝦,但我可以教他們用當地魚肉做點心皮,保留香港風味。」對邱秀娟而言,真正的快樂來自付出和分享,而她的退休大計,便是將這份快樂延續到世界的另一端。

 

在邱秀娟眼中,事情再負面,總能轉化出希望。例如父母年邁生病,她在照顧期間學會拍打等護理技巧,為日後服務長者帶來經驗。
在邱秀娟眼中,事情再負面,總能轉化出希望。例如父母年邁生病,她在照顧期間學會拍打等護理技巧,為日後服務長者帶來經驗。

 

丈夫成就義工路

「我與丈夫在網球場認識,他和我一樣熱愛自由,給我很大的空間做義工。」邱秀娟指丈夫性格沉穩,與邱秀娟愛挑戰的個性形成互補。他不常參與義工活動,卻總在背後默默支持,「他每次會幫我搬運物資去南丫島或其他地方,沒一句怨言。」每次活動後,邱秀娟也會與丈夫分享經歷,他總耐心聆聽,讓她感受到被理解的溫暖。

丈夫的支持,讓邱秀娟無後顧之憂。「我們沒有住屋壓力,女兒也已畢業就業,經濟負擔較輕,丈夫也給我自由追尋熱愛的事。」丈夫雖憂慮妻子的人生不夠穩定,但從不要求她改變生活方式,「我說將來去尼泊爾教廚師煮點心,他也笑說『你去吧,我幫你看家』。」丈夫的支持,是邱秀娟義工路上的最強後盾,讓她無懼追逐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