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3:24 2025-03-02

林家輝年輕時考進了港鐵公司(前地鐵公司),其人生重頭戲就在入職不久後出現。當年政府要打造香港核心機場計劃(俗稱「玫瑰園計劃」),但移民潮卻令地鐵人手青黃不接,他就把握了這個機會,接手整條東涌綫的規劃及發展重任,為其測量前途省靚招牌。
一直心繫本業的林家輝,是香港測量師學會的中堅分子,多年來積極參與香港測量師學會的發展,協助推動中港兩地測量師資格互認,去年他肩任會長一職,至今年初剛完成任期。
對於有興趣入行的新世代,他坦言測量師要多功能兼抱開明的思維,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變幻莫測,在這個地方,沒有甚麼是必然,也沒有甚麼是不可能。

大學時,林家輝在英國修讀測量系,主攻房產管理,畢業回港後卻不知從何做起,一位前輩提點他不妨觀望物業發展的前景。獲高人指路後,他遇上地鐵招聘員工,就此加入了物業發展部,從此展開其事業長途賽。
「第一次接觸賣樓工作,是筲箕灣站上蓋的峻峰花園開售,當時區內鮮有新盤,每平方呎售價約六百元。該區有好多漁民買樓上岸居住,他們拿着一疊疊現金一筆過買樓,售樓部很多同事不停數錢,場面相當有趣。」林家輝說。
之後,港島東杏花邨地鐵上蓋物業發展完成,買家陸續收樓。「我首次負責向業主講解收樓程序。通常發展商會發給他們一份文件,包括有收樓程序還附上鎖匙,但那一次檢查文件時,發現多一支廁紙芯棒。」
他四處問同事為何會有洗手間用具放在文件大內,後來才知八十年代尾,很多人會借機偷走新樓的廁紙芯棒,為免住客入伙「無棒用」,因此貼心地當作鎖匙一樣寶貴的放入文件內當禮物,「那次收樓的經驗,更令我了解到要如何周到地去顧及業主們的大小利益。」
經歷過賣樓與收樓的小插曲,物業發展變成了他的事業重頭戲。他首個負責的項目是西灣河站上蓋招標,要事先準備一切並邀請發展商入標,然後分析各個計劃書,揀選當中的合適者,並將分析報告交給管理層決定花落誰家。
接手東涌綫規劃
初期他處理的均是個別港鐵站上蓋發展項目,直至港英政府宣布要打造香港核心機場計劃(俗稱「玫瑰園計劃」),興建包括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等十大基建核心工程。那時他入職物業發展部約三年,卻因為移民潮出現,資深員工走了不少而出現青黃不接,初生之犢的他也要擔起大旗,接手整條東涌綫鐵路物業規劃及發展的重任,涉及香港、九龍、奧運、青衣及東涌站。
「當年太年輕,接了這個大型項目也一點都不驚。我開始為東涌綫及上蓋物業發展作整體規劃,並要交給城規會批准,再找地政署做地契,與政府擬定地價,一切規劃準備就緒及獲批後, 才能正式招標。」林家輝最終只花了約兩年時間便完成相關規劃。
這個大型基建項目佔地約六十二公頃,由於中英聯合聲明列明,每年不能批出超過五十公頃土地,故發展計劃需要獲中方批准,絕非單純的發展項目。

所以,即使一切準備就緒且過了政府一關,但工程仍未能啟動,因還要過中英土地委員會。下一步林家輝要親身向中方講解為何要大興土木?整條東涌綫每個站及上蓋物業如何發展?整個講解會內容先要給港英政府批准,最後便在舊政府總部向中方講解。之後是靜候中方回覆,最終於一九九四年獲批,地鐵旋即啟動整個項目。
經此一役林家輝在業界也算打響頭炮,省了招牌,他亦繼續在中港兩地測量界征戰無數,同時積極協助香港測量師學會推動業界發展,廣納人才。在測量業六大組別中,他讓自己涉足多個領域,希望對整個產業有全面的了解。
他覺得作為測量師,雖是專業人士,但也不能局限於只懂得某一組別的工作。「做這行要多功能兼抱開明的思維,因物業發展除了土地規劃、測量、建築設計,更涉及建築成本計算、合約制訂、土地及物業銷售、租務、物業設施管理,以至財務方面的資產管理、基金發展、融資等範疇。」
時代改變, 他也要追趕學習如何配合人工智能及科技,好像建築信息模擬系統、機械人、組裝合成建築法等,不斷提升專業水平。他慨嘆:「現時不少年輕人做項目管理時,因為工作環境欠佳兼辛苦而不願意落地盤,但這基本功很重要,必須親身落場了解環境。」

零成本吸商場人流
親力親為才會事成,他擁有過很多的類似經驗。其中一次,還在港鐵任職期間,曾親自去當年屬「死場」的杏花邨商場,結果讓他空手奪白刃,由不可能的任務,變成了一次大滿貫。
當時港鐵設租務委員會,負責各站及商場租務審批,「我曾兼任該委員會成員,因租務活躍,每兩周便會開會一次,長達十年的經驗見證了租務周期高低,了解到新商場怎樣引人流、定位、以至商舖分布及招租。」
公司當年批准杏花邨商場做翻新工程,目的要提升質素及租金水平。豈料,世事變幻莫測,翻新後卻遇上沙士疫情,商場人流稀少,生意不似預期,商戶紛紛要求減租。原本這商場並非他的工作範圍,但上司指派他去兼任宣傳活動,「我問會否有經費做宣傳?答案是『零』。」
因緣際會下,林家輝有次與車務部朋友吃飯,對方介紹了一位澳洲領事館貿易部門的女士給他認識, 看能否帶來合作機會。那時候,澳洲每年均會在港舉辦「澳洲節」, 將澳洲食品及產品引進香港展銷。二〇〇三年原本安排在銅鑼灣時代廣場作推廣,但遇上沙士未能如期舉行,疫情完結後時代廣場未能提供新檔期。

向小股東做宣傳
「我去領事館與她見面,邀請她到杏花新城作展銷。起初對方完全不知哪裏是杏花邨,我告訴她該商場已全面翻新,更帶她實地視察。雖然該區為住宅區,但位處港島綫,可引領港島區人士到此一遊。」最終澳洲領事館同意,並出錢在商場舉辦澳洲節,且活動歷時兩個多月,成功為該商場零成本吸引人流。
成功為杏花新城宣傳及引流後,林家輝沒有放下腳步,他聯想到港鐵股東大會將至,小股東人數多達六十萬,他找來有關部門同事協助,把杏花新城澳洲節的宣傳單張放入股東年報中一併寄給小股東,以零成本方式向小股東推廣該活動,最終時任港鐵主席得悉消息後,也親身到商場視察。
林家輝近年亦多到內地主要城市分享港鐵上蓋物業發展經驗,因而熟悉內地物業市場及人脈。在港鐵工作十多年後,有私人發展商向他招手,邀請他出任拓展部主管,負責到內地買地及規劃發展。
離開港鐵後,他曾在多個大型中港發展商及基建企業任職,為內地項目發展出謀獻策。

中港兩地測量師資格互認
林家輝參與不少公職,包括香港房屋協會委員、海濱事務委員會等,透過其專業知識為香港房屋問題及城市規劃發展提供建議。此外,他過去三十年更積極參與香港測量師學會的發展及活動,曾出任高級副會長,更為房屋政策小組,以及規劃及發展組主席,去年當上該會主席。
不少專業界別均致力發展中港兩地資格互認,測量師行業亦不例外。「自從千禧年後,香港測量師學會已開始與內地相關團體協商,讓香港與內地的建築測量師及工料測量師資格互認。二〇〇三年開始,學會與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學會簽訂協議,促成了產業測量師互認。」他透露,中港兩地在測量產業上的標準和制度確有不少相異之處,但未來業界會繼續積極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