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5:25 2025-02-23

AI(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力及速度,已超出了人們想像,百家爭鳴下,科技公司不但對AI趨之若鶩,更希望在技術上鬥快轉化提升。同時,人類開始擔心,AI遲早真的會把人腦比下去,因為它帶來的方便,彷彿為世界打開了一個新的想像革命。
在香港資訊科技界堪稱初代精英、有IT界公職王的黃岳永,是少數香港人在矽谷載譽歸來;他一直秉持資訊科技必須融合社會、深入弱勢社群的理念,因而成為本地資訊科技先驅。
由早年關注長者與弱勢社群的福祉,引入資訊科技讓他們融入社會,最近黃岳永染指小學界別,創建一個科技配對平台,讓兒童及早學習使用AI,這樣才能更有自信地成長。

作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多年的黃岳永,最為大眾認識的威水史,是社會還未興起資訊科技的時候,他已在美國完成相關學業,投入匯聚全世界頂尖IT人才的矽谷,再回歸香港發展本地資訊科技事業。
黃岳永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那些年沒有電腦這回事,「我是Digital Immigrant(數位移民),即是到了人生的後半期,才有不同的轉變。由看報紙、雜誌,變成閱讀網上刊物。相比現在的Z世代,一出生便在網絡裏吸收知識。」
曾就讀喇沙書院的他,形容以前是單向學習, 「同一件事用同一種教法給全部人。課室內一個人教,所有人在聽、在抄筆記,就是工廠的做法。」但黃岳永年少時就相信人是要因材施教,才能令社會變得更理想,「每個人的發展速度不同,要尊重每一個人的不同,按照每一個人的能力將其發揮至最盡, 在其弱的地方補足。」他續說:「教育不是短期記憶,是
要解決一些我們未見過的問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中學畢業後赴美升學,黃岳永趁機遊走四十九個州份,幾乎將整個美國都走了一圈。後來為了賺旅費出走歐洲,曾在餐廳打工,「我一隻手可以拿八碟扒,一個人可以服務十個人。大學時做兼職賺到錢,便去了歐洲多次。」他切實地把握了寶貴的青春,好好認識這個世界。
一九八六年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取得資訊管理及系統管理雙學位的黃岳永,成為首位加入美國蘋果公司的香港員工,負責蘋果在中國的零售和分銷網絡,是首位將蘋果電腦賣給中國的人。他分享說:「中國的第一部Mac機是我賣的,還記得那時連中文系統也沒有,過程就似開山闢地般。當時的中國尚未完全開放,有新技術開始來, 香港成為中國與外國很重要的橋樑。」
當資訊管理及系統管理人員變成炙手可熱的人才,他開始從打工轉去創業,「創業後在半年至一年左右,我們便賺了第一桶金。因為我們的團隊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投資出版中文排版軟件PageMaker。那時的技術還未有中文系統、輸入方法、配合的字體等,我們就要做好這件事,發掘到自己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

提問AI訓練批判思考
黃岳永後來回流香港,香港政府對這界別人士求才若渴,但他沒有只把心思放在賺錢上,反而堅持一個原則,就是要把資
訊科技推展給弱勢社群,包括長者及貧窮的人。他先後創辦了「平安鐘」和「有機上網」,二○一四年獲頒「香港精神大使」,曾擔任港資訊科技商會(HKITF)主席、香港電子學習聯盟(eLC)主席,以及長者安居協會副主席。
近年AI崛起,對黃岳永來說,並不是新鮮事,他認為AI對人類有翻天覆地的影響,「突然間發現有很多未見過的事物,AI也能處理得到。」他早知AI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卻沒法取代人類,「以前經常想,AI、機械人會不會取代人類呢?例如一些簡單的計數,機械人便能輕易地計算好。不過一些具創意的事,如寫文、拍攝、畫畫等,AI還是無法取代人腦。」
AI對學習有重大影響, 黃岳永說:「Spelling Check(拼寫檢查)能讓你不會串錯字;語音轉文字令口講比打字更快,那到底需要學習多少呢?需要使用的資訊科技和AI功能越來越多,是否仍要學習寫字、背乘數表呢?」

他鼓勵學生使用AI學習,「Digital(數碼)的工具似乎越來越重要,但如何解答問題,比獲得標準答案更重要。如果完全
不讓大家使用AI,就跟不上世界洪流。任由學生使用AI,反而能知道他們的解難能力。學生透過問AI問題,才能探索更多及知道更多。」他覺得,「當學生有批判性思考,就是教育的開始。問對了問題,已解決了一半。解難過程中,可能要問AI很多問題,看很多數據。」
作為一名學者,黃岳永透過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而有所啟發,亦見證時代變遷。近年他把重心轉移到小學生身上,創辦了資訊科技教育配對平台,「雖然現在的小朋友很多都早已接觸電腦, 不過他們較多都是獨自使用, 沒有與其他人一起使用電腦的機會。」

目標發展配對平台
因此,他刻意在程式上向學生提出要求,「例如需要他們在半小時內一起準備一個演講報告,他們需要分工,有人負責資料蒐集,有人負責演說等。透過彼此間合作,讓學生需要查核及判斷所蒐集的資料,從中學習團隊精神。上課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外,也在累積着人生經驗。」
團隊合作對小學生來說是新嘗試、新挑戰。黃岳永的平台現有超過四十萬用戶,已跟三百七十間學校合作, 超過五百個社區合作夥伴。他希望, 如同科技能協助長者一樣,也希望科技能成就孩子的夢想。該平台還與學校合辦線上及線下校園活動,同時又跟不同機構結盟,希望透過不同的電子方案,建立家校共融文化,鼓勵學生朝向目標前進,培養持續學習態度,增加溝通了解的親子平台。
學校可透過手機程式向家長發布校內行政信息,包括:校曆、家課日誌、電子通告、即時訊息等等。另一方面,透過電子校園行政功能整理數據,減省繁瑣步驟提升工作效率。家長亦可透過手機隨時隨地了解子女的校內最新資訊及日誌紀錄。他說:「我目標是想發展成全港性小幼學生的才能發展配對平台,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獨有方法,能更有自信地成長。」
AI機械人 蓄勢待發
「每個年代都有新的問題,可能舊的方法失效了,我們便去找新方法。」黃岳永透露他現時的科研項目進展,「我們跟理工大學合作,創作Professor E,即AI機械人,是一個軟件,可以教大家如何解難,從對話中學識如何學習。有一個老師可以跟你對話,個人化應對你的需要。」
他強調:「不是要取代老師的位置,而是作為工具。我覺得A I是不會直接取代你,不過下一個用AI的人,應該會做得比你更快、更好。所以一定要更新自己的知識,你以前以為很厲害的事,其實別人很快便會解決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