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童」行不胖 創健康明天

更新時間:12:00 2024-12-13
發佈時間:12:00 2024-12-13


肥胖彷彿是當下最棘手的健康問題,不少人更是從小時候開始體重超標。事實上,兒童肥胖問題比想像中普遍,成因也是估計得到,不外乎是「吃太多、郁太少」所致。今期兒科專科醫生就分享這個家長非常關注的兒童健康問題,教父母如何助小朋友控制體重。

豪仔經常被親戚朋友笑稱「大隻仔」,十三歲身高一米六三,但重達六十五公斤,即一百四十五磅,噸位十足!
小時候不特別重磅的豪仔在升上中學期後,體形漸漸膨脹,究其原因,可能與愛吃有關。他一日三、四餐自己作主,香口、濃味、煎炸食物是首選,放學後和同學到快餐店小聚吃漢煲薯條打機,回家後做功課時亦有汽水、零食相伴,致令他的體重比起同齡朋友超標。令人憂慮的是,一次全家進行年度身體檢查時,醫生發現他的肝酵素水平甚高,再安排進行肝臟超聲波檢查,揭露豪仔年紀輕輕,已經患上了脂肪肝。
主診醫生回顧豪仔的家族病史及身體狀況,認為脂肪肝並非病理性因素所致,很大機會與飲食習慣有關。如是者,豪仔被督促改善飲食習慣及多做運動,其父母也被勸喻好好照顧兒子的日常生活,避免繼續增重。懂事的豪仔自知吃出禍來,「洗心革面」減重。

吃太多 體重難收科

不難發現,香港的小朋友的確偏肥居多,尤其新冠疫情之後,這個情況更是變本加厲。根據衞生署二○二一年發布的「疫情下香港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情況」調查,發現本港兒童的超重及肥胖率突破近十年的紀錄,小一、小二年級超重或肥胖的學生比率由疫情前約百分之十三增加至百分之二十,代表每五名學生便有一人體重超標。
究竟甚麼原因令本港兒童越來越肥胖呢?在此之前,不妨認識兒童肥胖的定義。
仁安醫院兒科專科醫生曾穎茵指出,不同於成人以劃一的體重指數(BMI)定義,由於兒童在成長階段中,身形及體重均會隨着年齡而變化,故此會因應不同階段,例如二至五歲及五至十八歲,比對與相同年齡及相同性別的小朋友之體重指數,假設處於第八十
五百分位數線以上,即屬過重,位於第九十五百分位數線以上,則已經是肥胖。
兒童肥胖的主要原因離不開進食過量及缺乏運動。曾醫生說,不少小朋友經常進食高糖分及高脂肪食品、飲用高糖分飲品,也慣常長時間坐着看電視,打遊戲機及上網,無暇進行體能活動,在吸收多、運動少的情況下導致身體越來越胖。剛才提及的調查亦引證這點,當中提到超過兩成受訪小學生傾向選擇不健康的零食,例如薯片、即食麵及蛋糕等,以高油高鹽高糖為主,令營養攝取不均衡。此外,香港小朋友出名「功課多」,缺乏休息及睡眠時間不足,有機會增加飢餓感及新陳代謝變差,並慣性以快餐果腹,最終形成肥胖的惡性循環。

胖過量 身體吃不消

別以為「他只是個孩子」,肥胖一點就沒有所謂,豪仔的故事就告訴大家,小朋友也可以患上脂肪肝。曾醫生稱,五歲前已屬肥胖的小朋友,成年後會有七成機會仍然肥胖,這些累積的傷害會反映在身體健康上。
「最普遍是血糖水平過高,不一定是糖尿病,但空腹或餐後血糖水平偏高,如不再處理就會形成糖尿病;其次是肝酵素過高而引致脂肪肝,日後有可能演變成肝硬化,甚或是肝癌;最後是血壓偏高、膽固醇超標。放任不理的話,這些肥胖的小朋友日後患上代謝綜合症的機率,比體重正常的小朋友高出七成。」曾醫生說。
事實上,許多長輩及父母都認為小朋友胖一點是好,但曾醫生指出,如果小朋友肥到頸部或腋下的膚色變深,此時就要多加注意,因這絕非骯髒所致,而是開始出現胰島素抗性的徵兆;假設小朋友的肚腩出現肚紋,亦應提高警覺,研究指這群小朋友的肺功能相對較差,也較容易患上哮喘。
除了容易患上各種慢性疾病,肥胖也可能影響小朋友的社交生活及心理質素。舉例說,他們的運動能力相對欠佳,未必熱衷於參與學校的活動及運動項目,亦可能因肥胖的外表遭到同學及朋友的取笑及排斥,也會因此對自己的外形缺乏信心及自我形象偏低。

控體重 糾正壞習慣

要逆轉這個狀況,家長的角色尤為關鍵,第一步是與子女改善日常生活習慣。曾醫生說,首要是減少進食及飲用高糖分食物及飲品:「這些調整並非一刀切,始終他們是小朋友,如要求完全戒掉,在沒得吃的情況下,反而會因此變得毫無動力,建議家長幫兒女酌量減少份量,例如一日三次小食時間,改為兩次,如果能夠達到某個目標,再給予少量食物作為鼓勵。」
第二步是減少正餐的份量,曾醫生認為,不少小朋友習慣了飽肚感,每次吃飯必須百分百飽肚才會收手,致胃口越來越大,曾醫生就遇過一位肥胖少年一餐可以幹掉一桶炸雞!她建議家長從旁協助兒女建立健康的飲食觀念,必要時可以尋求營養師的協助,計算每日膳食的卡路里,在吸收與消耗之間取得平衡。
第三步,就是加強運動量,例如一星期三至四次,每次半小時之帶氧運動,有效減少脂肪的積聚。除此之外,小朋友不妨多參與有益身心的課外活動或興趣班,甚或是幫忙做家務,也能增加熱量的消耗,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
知道怎樣去減,但是究竟減幾多呢?相信父母也有這個疑問。曾醫生對此表示,以上提及的各種方法目的不在於減重多少,而是不讓體重繼續增加:「小朋友正值發育年紀,第一件事並非要求體重下降,而是不讓自己繼續胖下去。他們的身形會隨年紀增長而長高,長高而體重不升,即是減重成功。」 

攜手行 朝目標邁進

當然,曾醫生亦明白到如能將控制體重的目標量化,絕對有助小朋友朝着目標邁進。一般而言,這些目標分為短期及長期,前者可能要求在一段時間內不增加體重或每月減重○點五至一公斤,後者則多用於超重太多的小朋友身上,尤其本身有併發症,務求在一至兩年內把血糖及血壓水平等妥善控制,否則日後或需要透過藥物減重,以減低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至於故事中的豪仔,他自知繼續肥胖下去,將來或會患上比脂肪肝更嚴重的疾病,故此決定聽從主診醫生的勸喻,戒掉一切陋習及勤於運動。加上父母的鼓勵,半年後覆診時,他的體重大幅回落至五十七公斤,肝酵素水平也回復正常,證明他的確下了一番苦功。
曾醫生指出,肥胖的小朋友經歷一段不健康的時間,身體定必出現負面反應,但如能努力減磅,超過八至九成人的體重可望回復正常水平。
「兒童肥胖的癥結往往在父母身上 ,例如小朋友不愛吃某種食物,便會讓他們吃其他食物,因而養成偏吃的習慣;另外就是怕他們太餓,造成過度富養的問題。父母不妨以身作則,從小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即使小朋友偏肥,其實也得視乎父母有幾努力陪伴他們控制體重。始終小朋友容易被誘惑,家中繼續有零食,自然很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