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高風險 要篩檢 肺癌多重診斷 助精準治療

更新時間:12:00 2024-12-10
發佈時間:12:00 2024-12-10

肺癌一直佔據本港癌症首位,不論是新症或死亡個案,地位不被動搖。造成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大部分個案確診時已屬中後期。醫學界早提倡高風險群組每年接受篩檢,愈早發現肺癌,治癒率愈高。今期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會講解肺癌各種診斷方法,令肺癌細胞無所遁形!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二○二○年肺癌新增發病個案達到五千四百二十二宗,死亡個案則有三千九百一十宗,非小細胞癌佔去近八成病例,其中又以腺癌最多,貼近六成。
細看期數分布,不難發現為何死亡數字偏高︰五成八個案屬於第四期,接近一成四為第三期,只有約兩成人是第一及第二期。愈是晚期,治療愈是困難,無奈肺癌在根早期無甚病徵,如不是久咳不止,四十五歲的天怡也不會知道患上了肺癌。
「記得去年中開始不停咳嗽,以為是吃得太多煎炸食物所致,心想多喝水多休息就是了。不過,咳嗽並沒有停下來,更持續了兩星期,加上氣喘及胃口變差,我意識到這並不尋常,結果真的令我啞言。」天怡說。
檢查發現,天怡肺部有四厘米大的腫瘤,癌細胞更轉移至淋巴位置,並有肺積水,需要放走積水及進行肺膜黏連術,以紓緩咳嗽病徵。其後,醫生從其肺部及淋巴組織抽取組織化驗,確診為第四期肺癌。
天怡的故事是許多病友的寫照,明明不煙不酒,卻慘遭肺癌毒手。仁安醫院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黃永政指出,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唯一較容易留意到的是咳嗽︰「如果持續咳嗽兩至三個星期,原因又不明的話,必須提高警覺,部分人會有氣喘、食慾不振、咳血、聲沙及心翳等情
況,應盡早接受檢查。」

電腦掃描準確篩檢

當有嚴重徵狀才求診就太遲,最有效是高危人士進行篩檢。黃醫生說,吸煙、有家族病史及年齡介乎五十至八十歲人士,患上肺癌風險相對較高,有外國研究指這班參與研究人士每年為期三年,接受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有助及早發現癌變,甚至能將肺癌的死亡率減低兩成。
而台灣早於二○一五年就建議三類高危人士接受LDCT篩檢︰一、年齡介乎五十五至七十四歲,吸煙超過三十包年(每天吸食包數乘以總吸食年數);二、家族內有一位以上肺癌患者;三有肺部病史及經常暴露於有害物質人士。至今,台灣累計分析近一萬二千宗報告,肺癌檢測率達到百分之二點八六,當中九成病例屬於早期,並以腺癌為主。
黃醫生說,低劑量電腦掃描解像度高,能仔細檢查例如支氣管、縱隔淋巴及胸膜等肺部組織,檢測出小至○點六厘米的腫瘤(根據國際標準,○點六厘米以上偏向高危),而且可依其形態作出分析,有助斷定癌症期數。
至於大家經常聽到的全身正電子電腦掃描(PET scan)則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萄葡糖技術,當這些物質注入身體後,癌細胞活躍的位置會因吸收了物質而「發光」,這能讓醫生判斷腫瘤的可能性及癌細胞有否出現轉移。如果高度懷疑肺部腫瘤為惡性,就要抽取組織作進一步化驗。
抽取組織化驗,即所謂「細胞活檢」,黃醫生指這是必須進行的診斷過程,原因是東南亞國家肺癆盛行,不少人肺部可能生有結節或痂,單憑影像有機會造成誤診。而活檢方法一般取決於患者病歷、病灶位置及大小,以及有否出現淋巴轉移等因素。

細胞活檢洞悉癌變

假如病灶接近肺部邊陲位置,可以透過「電腦掃描引入經皮針吸活檢」抽取組織,屬於準確度非常高的檢查方法,不過大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患者有機會出現氣胸及咳血。
如果病灶位於肺部中央,則可利用傳統支氣管內視鏡及結合近年引入的導航技術(如左圖示) 進行活檢。黃醫生稱,本港十多年前引入「微型超聲波圓頸探頭」定位技術,能精準地辨識病灶位置,同時可避開X光對患者及醫護人員的放射風險。
除了病灶本身,縱隔位置的淋巴核往往是肺癌細胞轉移的目標,當淋巴核被波及,肺癌的期數及治療方案也會有所不同。針對這類個案,黃醫生指可借助「支氣管鏡內超聲波針吸活檢」技術,利用支氣管鏡末端的超聲波弧面探頭,清晰顯示縱隔淋巴核的大小及位置,從而進行活檢及病理分析,準確度達九成五或以上。
個案中的天怡肺部充滿積水,事實上部分肺癌患者也遇到類似情況,此時必須盡早清走積水,並要確認積水有否癌細胞。當時,主診醫生就為天怡進行「超聲波引入胸膜穿刺放液術」助其解困。
黃醫生說,透過超聲波於胸腔位置進行定位,再利用幼針經皮進入胸腔,可把積水抽取作病理化驗,亦可以從胸腔外圍開小孔置入胸腔內視鏡把積水清除,並在肺膜上的病灶直接活檢,比起傳統檢測技術,其診斷準確度可謂大大提高。如果頸部淋巴核亦被牽連,則可利用「頸部淋巴核超聲波導入針吸活檢」抽取細胞活檢化驗,甚或將整塊淋巴核切除作病理化驗。

治療多元延緩惡化

上述各種診斷方法,有助醫生制訂治療方案, 舉例說,如果期數相對早期、癌細胞沒有擴散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身體狀況合適的話,可以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務求徹底清除癌細胞以達至根治。然而,像天怡這些中、晚期個案,又會循哪個方向治療呢?
「及至晚期階段,目的是要延緩病情惡化,不讓癌細胞繼續擴散,做到與病共存。治療上,會以癌症本質、期數、特性、患者個人因素及身體狀況等作出全盤考慮。化療及放射治療是傳統的治療方案,慶幸醫學界對肺癌的認識加深,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的面世,給予患者多一個選擇。」
天怡當初確診晚期肺癌後,醫生為其進行基因測試,證實其癌細胞帶有EGFR基因突變,換言之,她能透過具針對性的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亦漸漸令病情趨向穩定。
近幾年免疫治療亦發現對治療肺癌有效。黃醫生解釋,由於部分癌細胞表面帶有PD-L1蛋白,T細胞表面則有PD-L1受體,兩者結合下,免疫系統會誤認癌細胞為「自己人」,不會對其作出攻擊,透過重修這個機制,便能達到治療效果。
黃醫生坦言,以往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較短,幸而如今藥物選擇多,「使整個治療變得更立體,即使某一種藥失效,也有另一種補上。臨牀上, 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PFS)得以延長,讓他們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質素!」

吸煙與肺癌

吸煙是促成肺癌發生的主要原因,世衞指全球大約三分之二肺癌死亡個案與吸煙有關。仁安醫院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黃永政說,每十名患者中就有九名煙民,而每十名煙民中一生中則有一人會患上肺癌。
由於煙草燃燒下所釋放的已證實致癌物多達七十幾種, 早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已有證明顯示吸食煙草與肺癌有關。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指出,吸煙者患上肺癌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出15至30倍,相反戒煙可以減低相關風險,例如戒煙10年,肺癌發病風險可降至吸煙者的十分一,死亡率可減少一半左右。預防勝於治療,吸煙人士應盡早戒煙才是正確預防肺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