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生蛇早治療早預防 抗「蛇」要夠快
更新時間:12:00 2024-11-30
發佈時間:12:00 2024-11-30

曾經「生蛇」的患者形容,它引起的痛楚猶如被火燒、被電擊,這些痛感甚至持續多月仍不消退。的確,「生蛇」的影響甚廣,不止疼痛,更可能損害其他身體器官的健康。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指,「生蛇」與我們的免疫力有關,並講解如何趕在病發前作出預防。

鼻尖上的小小水泡,險令八十二歲的胡伯伯失明,就知道「生蛇」的殺傷力有多大。半年前,他的右邊額頭及鼻尖附近生了幾粒水泡,痕癢並帶着幾分刺痛。起初他覺得是熱氣上火,應該會自行消退……但數天過去「熱氣」未退,於是見家庭醫生希望獲得處方藥膏應付這些水泡。惟醫生一看便直指不妙,告訴他這是「帶狀皰疹」,俗稱「生蛇」。
醫生詳細檢查後,發現胡伯伯「生蛇」的位置鄰近三叉神經的眼神經分支,致令單側前額及上眼簾出現紅疹及水泡。主診醫生留意到他的鼻尖亦有紅疹,擔心會有眼部併發症風險,損害角膜甚或是視力喪失,除了即時處方抗病毒藥物,也轉介他至眼科醫生跟進。經過一輪治療,胡伯伯視力才得以保存。
「俗稱『生蛇』的帶狀皰疹是由引起水痘的帶狀皰疹病毒引致,病毒會在水痘患者痊癒後潛伏於人體的神經系統,待我們免疫力下降,例如年紀漸長、患有慢性疾病或受到藥物的影響,病毒便有機會再次活躍而引發感染。」仁安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何書韻說。

免疫力差 「生蛇」高危

「生蛇」沿着人的神經線出沒,最常見是在身體軀幹,例如四肢、胸椎及腰部,少數會在耳朵,以及像胡伯伯般出現在額頭及鼻尖。何醫生指出,當發現疑似「生蛇」病徵時,最重要是盡早求診,尤其出現在一些鼻尖及眼睛附近等高危位置,即時治療有助減低併發症風險。問題是,病發初期,「生蛇」並不容易被辨識,那又如何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呢?
一般來說,「生蛇」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何醫生說,病毒活躍初期,患者會感到疲倦乏力、類似感冒的症狀,皮膚出現少量紅疹,伴隨着神經痛︰「這種痛楚與我們皮膚表層的疼痛不同,感覺如被蟻咬、被針刺。有些病人痛楚嚴重,覺得猶如被火燒、被電擊。」
直到發病後一至三天,病毒會沿脊髓神經到達連接的皮膚表面,發展成帶有水泡的紅疹,且蔓延成帶狀,橫間而行。這些水泡有可能持續七至十四天,全部結痂脫掉要兩至三星期。後期,疼痛及其他症狀逐漸減輕,但部分患者即使康復,也可能有神經痛等後遺症。
要留意的是,「生蛇」症狀出現的時間因人而異,何醫生指,年輕或免疫能力較佳人士,可能在兩、三天後才有紅疹水泡;年紀較大或體質較弱人士,則可能在病發時已經悉數出現病徵。
年輕、沒有慢性疾病也不代表不會「生蛇」,廿幾歲的靜琪就不幸被「蛇」找上門。任職會計師的她兩個月前因忙於專業考試,不眠不休地溫習,故令整個人疲倦不堪。一直患有濕疹的她在這期間疑似病情復發,背脊感到異常痕癢,於是她搽了些類固醇藥膏,狀況反而越弄越壞。
痕癢難忍之下,靜琪唯有求診,經醫生檢查及了解病發情況後,告知她背脊的紅疹是「生蛇」所致,估計她之所以病發,與她在該段時間壓力爆煲有關。何醫生對此表示,情緒壓力或者休息不足,同樣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力,增加「生蛇」風險,故此日常生活中,除了飲食均衡及恆常運動,也要作息定時及做好情緒管理。
靜琪誤將「生蛇」當濕疹,令她用錯方法應對,其實兩者在症狀及時間性上均有分別。何醫生說,「生蛇」主要沿着神經節分布,常見於腰或胸部;濕疹常見對稱出現,例如頸部、手肘及膝蓋關節的內側,雖然濕疹同樣令人痕癢、出疹及帶有水泡,但是患處皮膚一般較為乾燥。此外,「生蛇」通常持續兩至四星期,濕疹病情則可以長達數年以上,並且需要接受長期治療。只要留意這些細節,及早求醫,對症下藥,便能盡早驅除「蛇害」。

與「蛇」鬥快 盡早用藥

提到「生蛇」治療,不得不提「黃金七十二小時」。何醫生指出,治療生蛇是越快越好,盡早診斷,處方合適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抗病毒藥能夠減輕帶狀皰疹的範圍、嚴重性及持續出疹時間。現時,「阿昔洛韋」(Acyclovir)、「伐昔洛韋」(Valacyclovir)和「泛昔洛韋」(Famciclovir)都是一線藥物,治療會持續七至十四日或直到傷口結痂為止。而腎功能較差的患者需要服用較低劑量的抗病毒藥,散播性帶狀疱疹患者則需要靜脈注射抗病毒治療。
假如錯過了黃金時間,是否代表不能用藥呢?何醫生認為,治療方式並非一刀切,必須權衡各種因素,包括患者身體質素及併發症風險︰「舉例說,患者身體狀況頗為虛弱,或者是紅疹水泡生在額頭,有機會影響到視力,在利多於弊的情況下,就算病發超過七十二小時,一樣會處方抗病毒藥。」
及早治療,目的是消除「生蛇」的威脅,將併發症的風險減至最低。像故事中的胡伯伯,所患的「帶狀皰疹眼症」正是其中一種,這是由於眼部「生蛇」可引致炎症並破壞角膜,即使康復,可因為角膜結疤和角膜水腫而導致永久視力受損。若然耳朵「生蛇」則會影響耳道及內耳,損害聽覺。此外,近年有指「生蛇」亦會增加心臟病發及中風機會。
曾經「生蛇」的人都經歷過切膚之痛,痛楚可能在數個月後仍未退散,這就是何醫生口中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根據二○一四年一項本地學術研究結果顯示,一九九九年至二○一四年期間約四分一因帶狀疱疹而入院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併發症,包括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即使水泡結痂痊癒後,神經疼痛仍可持續數月或數年,可見遺禍甚廣。
何醫生說,年紀越大、「生蛇」範圍越廣,出現蛇後神經痛的風險也越高︰「病發三個月後痛楚仍然存在,已經可以評估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有些患者可能即時出現神經痛,並且持續感到疼痛;也有人可能病癒後一段時間,在同一位置出現後遺神經痛。這種後遺症可以維持幾個月至數年,甚至不會消退。」

接種「蛇針」免疫升級

要將「生蛇」的影響減到最低,最有效方法是及早預防︰「病發後可以做到的事情畢竟有限,所以我們應該提高警覺,知道『生蛇』是如何出現,從而加以防備。」何醫生說。
預防生蛇,首要提升免疫力,其次是接種疫苗。她引述研究指,五十歲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有助減低「生蛇」風險達九成,年長人士的預防效果亦相若,即使病發,亦能減低八至九成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機會。此外,曾經「生蛇」人士亦可能再次病發,接種「蛇針」能減低再次生蛇風險。
部分人以前曾經接種過「蛇針」,是否有需要再次接受注射呢?何醫生說,上一代「蛇針」屬於滅活疫苗,只需接種一針,保護能力會隨時間而下降,現有的疫苗則為複合疫苗,需要注射兩針,免疫記憶較長。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在七十歲及以上、免疫系统健康的人群中,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後免疫力至少保持高水平達七年。
「年紀大、免疫力較弱、患有長期病患,或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等群組,可以考慮盡早接種。現時,長者亦可以使用醫療券以減低接種開支,這能鼓勵他們用於預防『生蛇』,減低病發帶來的影響。 

破解「生蛇」迷思

過去社會對「生蛇」的認識不多,難免會有各種迷思,其中聽得最多就是「生蛇圍繞身體一圈就會死亡」。當然,這個「都市傳說」真相早已被揭開,惟當中原因大家又知幾多?
「生蛇」這個俗稱與紅疹分布跟蛇的形態相似有關,仁安醫院家庭醫學專科何書韻醫生指出,由於人體的神經線由脊髓分為左右兩邊,故此當一條神經線發病時,帶狀疱疹的紅疹只會影響其中一邊。然而,在不常見的情況下,免疫力非常低人士,例如接受化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及愛滋病患者等,可能同時有多條神經線受到影響,就有會形成圍繞身體一圈的現象。
何醫生強調,「生蛇」較少直接令人死亡,惟並不能輕視其破壞力,尤其生蛇範圍非常廣泛,紅疹的水泡穿破而引起細菌感染,或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導致患者減少活動,繼而併發其他疾病等,這些間接因素也會可能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