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5:32 2024-11-19
不少人會將膝關節退化與年齡增長劃上等號,但有醫生提醒,膝關節炎帶來的困擾並非長者專利,年輕人同樣可以飽受膝關節炎的煎熬。一名年約50多歲的男士,因多年從事地盤工作,引致身體勞損,包括膝關節,後來更影響出行能力。其後,他的雙膝同時接受機械臂全膝關節置換術,現時已恢復步行能力,如常生活。
膝關節支撐著人體,不論走、跑、跳等動作均需膝關節的配合,才能順利而靈活地完成動作,但有很多情況均有機會導致膝關節受損,例如意外受傷、出現關節炎如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雖然年紀越大,膝關節因退化而形成勞損的機會越高,但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顧問醫生張文康醫生提醒,這並不代表沒有年輕患者。
張醫生引述一項加拿大的研究指出,有三成年齡介乎20至54歲的人士表示患有膝關節炎,估計年輕患者受關節炎困擾的原因主要與運動受傷及肥胖人口增加有關。
一般而言,針對膝關節治療主要是運動、藥物、物理治療及膝關節置換術,張醫生表示,出現關節問題時,醫生大多會先建議藥物及物理治療處理,以舒緩症狀及不適;但如關節問題仍未能有所改善,或者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有機會需要考慮安排膝關節置換術。
機械臂評估軟組織平衡
張醫生續指,膝關節置換術除了外科手術以外,機械臂應用越趨普及。他解釋,在手術前會分析影像, 可以製作術前詳細規劃報告協助醫生計劃手術。此外,手術中可以精準計算截骨位置,減低出現截骨過多或者偏離的情況,而機械臂系統還可以客觀評估軟組織平衡的情況,比單純依靠醫生觸感經驗更為準確,從而因應患者韌帶的柔韌度,將人工關節位置作個人化調整。 有研究指,假體放置的準確性由80%提升至95%,效果相當理想。
有鑑關節問題日漸普及,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聯同捷邁邦美成立大中華區第一所機械臂手術發展中心,為大中華區及亞太區的骨科醫生提供訓練基地,進行機械臂關節置換手術的相關培訓及學術交流, 期望區內日後有更多骨科中心能提供相關手術,令機械臂關節手術可以更為普及,為更多有需要患者提供更具質素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