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精準腦腫瘤手術 贏在起跑線

更新時間:12:00 2024-10-24
發佈時間:12:00 2024-10-24

一聽到要做腦部手術,都會萬分擔心甚或恐懼在手術台上從此一睡不起,其實現今腦科手術安全度非常高,一切有賴精準的術前診斷及術中的仔細執行。今期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為大家分享如何由零開始,部署整個手術過程,做到根治又不傷害到正常組織。

大半年前,覺得自己記性變差,朋友說我有時說話混亂。其後有一天身體突然出現痙攣,我怕患上甚麼怪病,於是求診,竟然發現腦內有腫瘤。」五十一歲的阿漢說出病發經過。
阿漢先後接受正電子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檢查,發現他腦部頂葉位置,有一個大約六厘米的惡性腫瘤。頂葉處於顱骨的上半部區域,主要處理外界接受到的感覺訊息,令人感受到觸覺、痛感及外界溫度。醫生告訴他,由於腫瘤的滲透範圍頗大,有可能影響其他腦部區域,建議他及早接受切除手術。
阿漢直言,當知道是惡性腦腫瘤時十分震驚,亦知道病況不理想,惟對於要在腦部進行手術極度擔心,一直未能作出決定。

診斷確立安全性

「不論腦腫瘤是良性或是惡性,手術雖然不是唯一方法,但它是治療的重要部分。如果腫瘤是良性,手術可以將其根治;即使是惡性並且無法切清,也可以藉着手術抽取組織進行基因化驗,了解使用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的可行性,是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的重要方向。」仁安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說。
腦腫瘤向來被視為治療棘手的病症,稍有差池傷及腦部附近組織及神經,可以導致嚴重後遺症。藍醫生指出,除了良性及惡性,腦腫瘤可以按其位置或性質加以細分,以顱骨內的腦腫瘤為例,可分為顱骨內腦外邊或腦內部,前者包括腦膜瘤、神經纖維瘤及粉瘤等,後者則最常見為轉移性癌症,或原發性膠質瘤及淋巴瘤;另外再有名為腦下垂體腫瘤,位於腦的底部,獨立分類,以上種類已涵蓋逾九成腦腫瘤個案。
正因腦腫瘤位於腦部不同位置,每處也掌控着身體不同功能,要在手術過程中不「傷及無辜」,必須格外小心。以仁安醫院每年處理逾百宗腦腫瘤案例,大部分患者能夠於術後兩至三天便出院,藍醫生認為,這取決於術前的精準規劃︰「診斷必須周詳,務求在手術時能夠保護腦部所有重要區域,把傷害減至最低,故此術前需要接受多項檢查以訂定計劃,有時甚至比手術過程更需時間。術前規劃做得好,手術時達至『安全』,可說是贏在起跑線。」 

神經網絡全透視

這個起步點,首先落在影像檢查之中。藍醫生曾經遇過一宗原發性膠質瘤案例,腫瘤略大,雖然磁力共振結果顯示良性傾向居多,但是導致患者出現癲癇徵狀,必須盡早切除。困難的是,腫瘤位於腦部左邊島葉,在顳葉及額葉更深入的位置,手術儀器從任何方向進入腦部,也有可能傷害到正常組織。
我們知道,腦部神經就如一個蜘蛛網,腦細胞依靠這些電線般的網絡連繫,不能大意切斷。主診醫生當時就先替這個網絡進行影像掃描,評估線路走向,再將其與腫瘤的影像圖片重疊,如是者,腫瘤覆蓋哪些神經線路,便可顯然而見。之後,再利用專屬軟件製作手術路線,避開重要神經線路,把傷害減至最低。
術前計劃的另一重點,是分清腫瘤屬於良性或惡性,特別是阿漢的惡性腦腫瘤,必須充分評估癌細胞的擴散情況,以求在手術時盡量切清,減低復發風險。癌症是人體的異常細胞,會不斷汲取養分,而正電子掃描就能夠偵測到人體哪個部分的養分攝取量特別高,正因這個特點,透過這種技術,腦部的癌細胞便會無所遁形。

術中化驗訂方向

做好第一步,重點就落在手術的執行。個案中的阿漢考慮到自己尚且年輕,最終決定接受治療。藍醫生說,為了提高手術的精確性,相關手術會利用螢光顯影劑輔助,以掌握惡性腫瘤的位置。當患者口服藥劑,藥水滲到血管,癌細胞在顯微鏡下會變成紅色,只要將這些「紅色地方」全部切清,便算大功告成,同時亦減少影響周邊神經。
與此同時,醫生在術中安排了「急凍化驗」以了解阿漢腫瘤附近的組織的惡性傾向,盡可能切得最徹底。所謂「急凍化驗」,是在拿出組織後,立即送往化驗室,即時急凍結實,然後切薄片在顯微鏡下化驗,在手術期間確定腦瘤性質,並通知手術醫生,有助醫生即時制訂下一步治療方向。
阿漢術後再接受了影像掃描,相關位置已經沒有癌細胞跡象,他自言除了記性略有影響之外,生活大致回復正常。為了減低復發風險,他仍要接受一年的藥物輔助治療及每年接受影像掃描。
如今,許多手術治療也會應用到電腦導航技術,在腦腫瘤的範疇也不例外。藍醫生說,即使術前規劃再好,手術期間醫生要精準執行手術計劃,避免切口偏差,電腦導航就可以減低這方面的影響,進一步提升手術的安全性。
手術前,患者需要接受磁力共振及電腦掃描,將腦部的影像傳輸到電腦系統,從而建立腦部的立體模型,腫瘤位置就會一目了然。這種技術不單能提供腦腫瘤的大小範圍及深度,並可以規劃手術的最短路線,減低傷害周邊神經組織的機會。手術期間,主刀醫生只要根據定位在腦部開一切口,依憑導航指示避免神經線便可安全地將腫瘤切除。

清醒開顱保功能區域

大家或有疑問,怎樣知道患者的神經被破壞呢?畢竟身體機能被影響與否,需要在術後才知道。這原來關係到名為「清醒開顱手術」的技術。
藍醫生說,當腦瘤處於腦部內,基於病情需要,部分患者可能要「開顱」才能把腫瘤切除,意思是從皮膚切開頭骨進入腦膜,再把腫瘤取走,然後按步復原位置,並以微型金屬片固定。而「清醒開顱手術」就是在手術期間,讓患者在保持清醒的情況下以微量電流測試大腦各區活動範圍,以觀察該位置會否影響活動及語言區域,舉例說,如涉及語言區,就會要求患者一直說話,確認不受影響才會下刀。他補充,這類手術主要視乎過程中會否觸碰到功能區,患者可能會相對緊張,故此必須是適合病例,才會選擇相關治療方案。
之前提過,腦腫瘤可以生在腦部任何地方,如果位置深入、隱蔽,手術又能否做到安全安心呢?藍醫生舉例,一些接近顱底的個案可以藉由「匙孔手術」將其解決︰「顱底的結構複雜並涉及許多重要神經,並可能影響視覺,這種手術的優點,就是在患者的眉毛開切口,配合電腦導航經此將腫瘤移除,傷口並能隱藏於眼眉,由於傷口較細,患者復元速度亦會較快。」
有時候,腦腫瘤手術亦要配合跨專科治療,好像腦下垂體腫瘤及聽覺神經瘤,前者位置隱蔽,後者則鄰近小腦,必須好好規劃手術過程,才能把風險減至最低。藍醫生說,相關手術需要與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合作,目標是以最直接的路線到達腫瘤,方法是利用耳鼻喉內視鏡分別將一部分的鼻骨及耳骨清除,屆時便能利用微創儀器將腫瘤切走,同時不會影響到腦部組織。

放射「刀」切除腦腫瘤

透過手術把腦腫瘤切除固然最好,然而總有些個案不適合接受手術,例如已經擴散的惡性腫瘤,屆時就需要接受系統性治療,當中放射外科治療就是以X光從皮外照射腦腫瘤,達至控制效果。
仁安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指出,當腦腫瘤滲入腦部功能區,即使是外科手術也未必可以將其完全切清,患者術後需要接受放射治療︰「前提是切得幾多得幾多,再用其他系統性治療將其他癌細胞殺死。」此外,假如良性腫瘤貼近視覺神經,擔心手術或會影響相關血管,亦可以透過放射治療縮細腫瘤,控制率達到九成。
放射治療的原理是以高能量從不同角度以放射元素破壞癌細胞,現時數碼導航刀、質子刀及伽瑪刀等技術,可以精準地瞄準癌細胞。藍醫生說,這種技術稱之為「刀」,是因其能量極高,「好像一把刀切到腫瘤,準確度很高。」
除了腫瘤性質,部分個案會因個人意願及年紀而選擇不接受手術,藍醫生舉例,一些手術風險較高的年老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後,十年內達到九成控制已經足夠,就未必會考慮進行手術,故此制訂治療計劃前,醫生必須與患者充分溝通,選擇最合適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