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仁安健康領域 | 下肢動脈阻塞 血不通 手術解救
更新時間:17:23 2023-08-17
發佈時間:17:23 2023-08-17

雙腳稍步行遠路便痛得停下來?千萬別看輕這種情況,因為有可能是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阻塞,今期主角就因此被迫截肢。跟冠心病一樣,三高及肥胖是導致這種血管病變的元凶,如何解困?外科專科醫生拆解當中原由及治療方法,避免血管遭殃!

楊應歡醫生說,下肢動脈阻塞如發展至第三四期,只有手術才能解決問題。
楊應歡醫生說,下肢動脈阻塞如發展至第三四期,只有手術才能解決問題。

 

六十六歲的張伯伯的右腿裝上了義肢,行起路來不怎麼靈活,他沒有因此自怨自艾,反而希望透過他的經歷,提醒大家勿對自己的身體愛理不理。

糖尿病史超過十年的張伯伯一向沒有太在意病情,想吃就吃,結果右腿出現潰瘍,而且感染細菌至壞死,最終需要截肢。困境未完,兩個月後左腿腳趾變黑,原來是下肢動脈阻塞,他心想:「連左腳也切掉,莫非下輩子需要坐輪椅度過?」這次急急求醫。

主診醫生說,由於血管被嚴重堵塞,需要透過搭橋手術將血流回復暢通,部分腳趾則接近壞死,必須將其切除。張伯伯聽畢,倒是感到欣慰:「想不到去到這麼壞情況,仍可以保留到一隻腳,如果兩隻也失去,真的是難以終老,現在至少能行得走得,一個人也可以自理。」

張伯伯罹患的下肢動脈阻塞,是一種血管病變。人的下肢動脈分佈於雙腿不同位置,愈近腹股溝就愈粗,以亞洲人為例,大約六至七毫米粗,去到小腿再分成三條兩至三毫米粗動脈(腓動脈、脛後動脈及脛前動脈)。下肢動脈的作用,是從心臟將血液輸送至雙腳,靜脈會將血液帶回心臟,如果動脈被堵塞,意味著肌肉或表面皮膚得不到養份,就有機會出現併發症。

三高增病變風險

仁安醫院外科顧問醫生楊應歡指出,人體有着大大小小的血管,例如冠心病及腦中風,均是相關血管被堵塞所致,這種狀況同樣會發生於下肢,最常見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當血管壁變厚,積聚的硬塊會擠壓血管腔,最終形成血管收窄甚至閉塞,最終就可能引致下肢缺血及壞死。
「下肢動脈阻塞的風險因素與冠心病、中風幾乎一樣,包括年紀大、吸煙、血壓高及糖尿病等。文獻記載,假如身體某部分的動脈收窄,其他動脈有相同問題的風險亦較大。換句話說,它是一個多發性疾病,影響身體不同器官。」楊醫生說。

患者初期在行走一段距離後,感到下肢疼痛,需要停下來休息,痛楚才會散退。這種名為「間歇性跛行」的症狀,是由於我們運動或行走時,肌肉新陳代謝增加,導致血液及氧氣需求急增,假如下肢動脈受到阻塞,就會出現缺氧情況,產生疼痛、沒有血色或皮膚變紫等臨牀症狀。
醫學界會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分類,從而制訂治療方案,其中周邊動脈阻塞性程度評估(Fontaine Classification)就按症狀嚴重程度分成四個級別:第一級、通常沒有症狀,或有下肢動脈受到影響,多數在體檢時才被發現;第二級、出現楊醫生所指的間歇性跛行現象,並可再細分做「輕度間歇性跛行」(能行走超過二百米距離),以及中度至重度間歇性跛行(行走距離少於二百米);第三級、患者在靜止時,不論是坐着或是睡覺,亦會感到疼痛;第四級、皮膚組織開始壞死,腳趾變黑及出現潰瘍。

下肢動脈阻塞性程度評估(Fontaine Classification)
下肢動脈阻塞性程度評估(Fontaine Classification)

藥物紓緩初期徵狀

 「去到第四級,即是最嚴重狀況,一般不能再等,必須盡早打通血管,否則下肢不夠血而壞死,就必須截肢。其實,下肢動脈阻塞是一個漸進式疾病,最重要是患病者不要等到第三、四級才意識到其嚴重性,愈早對症下藥,對活動能力影響就愈細。」楊醫生說。
除了臨牀檢查及分級,醫生會依據名為踝肱指數檢測(Ankle-Brachial Index)進行評估,透過超聲探頭及血壓計,測量足踝收縮壓及手臂收縮壓,有助預測下肢動脈阻塞的嚴重程度及評估病程進展。如果顯示有血管疾病,就要安排進一步檢查,包括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血管造影。
針對輕微個案,可以採用以藥物為主的保守療法,一般建議患者服用阿士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目的是保持血管暢通。第二級別的患者,則可因應病情走向而選擇藥物或手術,視乎對生活質素的影響。
血管舒張劑是其中一種能改善間歇性跛行的藥物,楊醫生指它能降低血小板凝聚及擴張血管,從而增加患者步行距離,並可以與阿士匹靈一併服用。不過,如果用藥一段時間後,步行距離無法延長,甚或需要縮短,患者屆時就需要考慮接受手術,以免活動能力進一步下降。

手術暢通血液流動

手術方面,一般分為傳統搭橋手術及微創手術,視乎下肢動脈收窄及嚴重程度,像張伯伯的個案,他的血管接近壞死,搭橋手術是相對適合的選擇。
楊醫生指出,搭橋手術會在腹股溝位置開始進行,在未受阻塞的血管開端,以自身血管或人工血管,繞過阻塞位置,將動脈血流引流至遠端血管,使原本缺血的位置重新灌輸血液,術後會有兩個大約兩至三寸長的傷口,患者通常需要留院一至兩天。
假設使用自身血管進行搭橋,術後會否對身體構成負面影響呢?楊醫生說,手術使用的自身血管通常以大隱靜脈為主,它是全身最長的皮下靜脈,由足背內側往腿部上行,直達腹股溝,一般用以輔助深層靜脈回流,並不會影響整體血液輸送。研究指出,使用自身血管搭橋有助保存血管通暢,相反人工血管有駁口,有機會令血流不太暢順,或有再被堵塞風險,除非患者本身血管太幼,才會使用人工血管。
至於微創手術,則可理解為治療下肢動脈阻塞的「通波仔」手術,楊醫生指隨著儀器日益精進,以往下肢動脈完全閉塞的個案,如今也可以微創形式進行,有助減低創傷及加速愈合。
其中一種是血管擴張及支架置入手術,醫生會從患者大腿近腹股溝位置開一個小孔,在血管造影輔助下,置入血管張氣球導管,藉此打通被阻塞的血管,必要時會再置入支架維持血流暢通。
楊醫生說,近年面世的滲藥性支架,能黏附著標靶藥物並逐漸釋放藥效,防止血管肌肉增生及收窄。跟冠心病手術一樣,這班患者必須持續服用抗血小板藥,才能減低復發風險。
除了上述兩種較常用的手術形式,如今亦有新式儀器能將血管壁內一些嚴重鈣化組織,以探頭將其刮走,達至血管通暢,而且療效持久,適合無法接受「通波仔」的患者,是傳統手術以外的新選擇。
儘管藥物或手術能應對下肢動脈阻塞,惟楊醫生指如果不去改善三高、吸煙及肥胖等風險因素,下肢動脈有機會再被堵塞,而且可能波及身體其他器官。
「這個疾病是會一直存在,就算打通了血管,血脂及血糖水平沒有改善,就有機會復發,而且血管病變並非只在單一器官發生,而是全身性,必須及早正視。」楊醫生說。

下肢動脈阻塞,有得篩檢?

下肢動脈阻塞與動脈粥樣硬化息息相關,仁安醫院外科專科顧問醫生楊應歡說,這種血管病變與冠心病的成因相似,吸煙、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及糖尿病患者,患病風險較高。既然冠心病可以透過心髒檢查盡早識別病情,其實下肢動脈阻塞同樣可以篩檢出來。
正常情況下,人的下肢血壓會高於上肢血壓,如果前者血壓水平比後者低,或可能是周邊動脈疾病所致。剛才提過,用於診斷的踝肱指數檢測(Ankle-Brachial Index)同樣可作篩檢,是一種簡單、非入侵性的檢查工具。假如下肢動脈因血管收窄而使血流變差,下肢的血壓就會下跌,ABI數值亦會因此降低。
一般來說,ABI正常值為0.90-1.31;輕度至中度阻塞為0.50-0.90;嚴重阻塞則介乎0.00-0.40水平。如果狀況異常,便要接受進一步診斷及治療。

【東周刊】更多精彩 敬請瀏覽
《東周網》:www.eastweek.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