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不良飲食習慣損腸道屏障 隨年漸長難修補 可致大腸瘜肉
更新時間:08:00 2023-08-22
發佈時間:08:00 2023-08-22

便秘、肚瀉、腹脹、腸胃不適等是都市人常見的腸道健康問題。這些雖然看似小事,其實都是身體對人發出的警號,反映腸道微生態可能已失衡。有家庭醫生表示,腸道微生態失衡不止對排便習慣有影響,長遠更會破壞腸壁細胞,繼而影響身體免疫力。假如一直置之不理,隨着人年紀愈大,後果會愈來愈嚴重,包括誘發各種炎症及代謝綜合問題如脂肪肝、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甚至導致大腸生瘜肉,故他提醒都市人必須注意個人飲食習慣,及早保護腸道健康。


都市人多排便問題 添加劑破壞腸道健康

張永德醫生根據臨牀經驗表示,大約三成病人均有上述的腸胃及排便問題。「不少長者有便秘,但年輕一輩的排便功能也不見得理想,尤其女性的便秘問題較嚴重。另外,部分病人會間歇性肚瀉或出現腸胃炎症狀,經常無故肚痛需即時如廁,又或沒有每天或隔天固定排便的習慣,但幾天不排便卻會突然肚痛。」

張永德醫生
張永德醫生

歸根究底,這些與都市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有莫大關係。張醫生解釋,現在流行吃快餐,尤其疫情下許多人選擇外賣,惟街外食物多屬煎炸油膩或經醃製,並且含味精、添加劑、人造色素等,因而影響腸道健康。加上現時都市人飲食偏向多肉少菜,少吃新鮮蔬果、膳食纖維,因而破壞腸道健康,增加出現腸胃問題的機會。

張醫生補充,普遍人夏天喜歡吃雪糕、刺身等生冷食物,在炎熱天氣下這些食物的含菌量也會增加,患腸胃炎的風險也上升。另外,愈來愈多人喜歡吃麻辣火鍋、打邊爐,而這些食物都較油膩;加上港人喜歡貝介類海鮮作火鍋配料,也增加腸道感染風險,令腸道健康進一步受破壞。


好菌惡菌不平衡 腸壁細胞變鬆散

有大學研究指出,約四成港人出現中度至嚴重的腸道微生態失衡。究竟何謂腸道微生態失衡?張醫生表示,近年研究發現腸道內除了細菌,還有病毒、真菌共存。「簡單而言,腸道內有些好菌可強化我們的免疫系統,另外也有惡菌如大腸桿菌等。當好菌與惡菌數量不平衡,前者減少而後者增加,便會令腸道微生態失衡。」

他續以長城比喻保護腸道的黏液屏障,解釋指年輕時這道「城牆」的結構穩固,但隨着年紀增加,城牆就不再穩固,磚瓦開始鬆散並逐漸崩塌。尤其若我們的飲食吸收過多添加劑、人造色素、乳化劑,便會令腸壁細胞逐漸鬆散,就像城牆出現漏洞;繼而令惡菌、病毒等能進入腸道裡,並進入身體破壞我們的免疫系統。亦有研究指出,腸道微生態失衡,長遠可導致代謝綜合症問題如脂肪肝、糖尿病,而腦退化症與腸道微生態也有關係。

隨着年紀增加加上不良飲食,腸道的黏液屏障容易受破壞,令惡菌、病毒等進入腸道,破壞免疫系統,令長出容易有炎症問題。
隨着年紀增加加上不良飲食,腸道的黏液屏障容易受破壞,令惡菌、病毒等進入腸道,破壞免疫系統,令長出容易有炎症問題。


嗜熱鏈球菌 + 雙歧桿菌 修復腸道屏障

另外,前文提及的大學研究亦指出,腸道微生態失衡,與腸道內缺乏青春雙歧桿菌有莫大關係。張醫生表示,雙歧桿菌菌叢對護腸起重要作用,惟在一般食物裡不易發現,且會隨着人年紀增長而逐漸流失。「該研究亦發現,大腸瘜肉的形成與腸道微生態長期失衡有關,即是腸道的壞菌比例多過益菌,好菌持續流失,包括青春雙歧桿菌。」他建議都市人可透過服用含此菌叢的益生菌補充劑,如相關補充劑同時含鏈球菌及刺雲豆膠,可進一步助鞏固腸道黏膜,減少腸道惡菌。

研究發現腸道內除了細菌,還有病毒、真菌共存。當好菌減少而惡菌增加,便形成失衡。
研究發現腸道內除了細菌,還有病毒、真菌共存。當好菌減少而惡菌增加,便形成失衡。

他又提醒市民,應從小開始注意腸道健康問題,不要等年長時身體出現問題才處理。「首先是建立健康生活飲食習慣。煙酒當然要避免,適量運動。另外,要多喝清水,盡量進食新鮮食材,少吃醃製或預先包裝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含有大量添加劑,而含乳化劑例如雪糕也不宜多吃,皆因乳化劑可直接影響腸壁結構。」

都市人喜歡吃快餐,不少食物均屬煎炸油膩,並且含有不少添加劑和人造食素,容易對腸壁細胞造成破壞。
都市人喜歡吃快餐,不少食物均屬煎炸油膩,並且含有不少添加劑和人造食素,容易對腸壁細胞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