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重建腸道微生態 減輕切除膽石後遺症
更新時間:08:00 2024-08-06
發佈時間:08:00 2024-08-06

膽結石是常見的都市病,大約每六至七人中就有一名患者,治療方法以切除膽囊為主,雖然大部分手術可以微創腹腔鏡進行,病人只需住院一、兩天,但後遺症亦應重視。膽汁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消化飲食中的油脂,病人在手術後因沒有膽囊儲存及適時排出膽汁,或會引致消化不良,出現腹瀉情況。外科專科醫生張宗揚建議患者在手術後保持低脂飲食,並指有研究發現服用益生菌有助重建腸道微生態,不但紓緩腸胃不適,同時促進肝膽腸胃等消化和代謝系統健康運作,減低患上相關疾病的風險。


斷食減肥 跌入結石阱陷

膽石是膽囊內形成的沉積物,通常由膽汁、膽固醇、膽紅素、鈣質等物質結合而成,成因包括膽汁中的膽固醇過度飽和、膽囊收縮功能異常、膽囊內黏液分泌異常,以及炎症和感染等,都可能形成膽石。張醫生表示,除了部分患者有遺傳性基因或有相關家族病歷,如先天性溶血令膽汁成分異常,特別容易積石外,一般情況都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其中偏向西化的高脂肪、高膽固醇飲食是引致結石的主因,其他高危因素包括肥胖、懷孕,以及中年女性均較易患有膽石。除此以外,習慣不吃早餐,或斷食減肥的人士都可能增加結石風險,「長時間不進食,膽汁在膽囊內儲留的時間較長,會變得濃縮,較易產生積石。」

沒有吃早餐習慣,或進行斷食減肥的人士,可能因長時間不進食令膽汁滯留在膽囊之內,容易引致積石。
沒有吃早餐習慣,或進行斷食減肥的人士,可能因長時間不進食令膽汁滯留在膽囊之內,容易引致積石。


膽囊切除 最佳治療方案

一旦膽石形成,患者可能沒有任何徵狀,也可能出現膽絞痛。張醫生解釋:「當膽囊收縮,膽石會阻塞膽汁流通導致腹痛,常見的位置是右上腹,但有時痛楚會轉移至胃部、背脊,甚至右肩膊,我們統稱為膽囊絞痛。」情況嚴重更可能引發膽囊發炎、膽管炎、胰臟炎等併發症,患者可能發高燒,甚至產生黃疸,「出現這些情況已非純粹的膽石,而是膽石病。」

如患者出現膽石症狀或其他併發症,病人應該考慮接受膽囊切除手術,「膽石不適宜透過碎石、排石等方式治療,因為結石會再次出現及有其他併發症,醫學上已被證實非有效治療,只有微創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是標準的治療方法。」

切除膽囊後,部分人士或有肚瀉情況,原因是沒有膽囊儲存膽汁,膽汁的分泌未能配合飲食節奏傳送至腸道,「如飲食不加以節制,進食高脂肪食物,膽汁在腸道的分泌量不足以將所有脂肪成分吸收及消化,可能會導致腹瀉。另一個腹瀉的原因則可能與膽汁無法儲存,而被迫持續分泌至腸道,導致過多的膽酸刺激腸黏膜引起。」一般而言,接受膽囊切除手術的病人,大約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會出現以上情況,但腸胃一般可於數周至數月時間逐漸適應及調節,慢慢回復正常。

膽囊收縮會令結石阻塞膽囊或膽管導致劇痛,疼痛部位常見於右上腹、胃部、後背部,以至右肩膀。
膽囊收縮會令結石阻塞膽囊或膽管導致劇痛,疼痛部位常見於右上腹、胃部、後背部,以至右肩膀。


腸道健康 擺脫腹瀉困擾

為免手術後增加腸胃負擔,張醫生提醒康復者注意飲食,改為少食多餐,摒除高膽固醇食物,「如果依然有肚瀉情況,可以透過止瀉藥去控制,不過近年有研究發現,益生菌有效改善腸道微生態,對紓緩切除膽囊後出現的腹瀉後遺症有幫助。」他更指出,切除膽囊大致上對消化系統及人體基本的生理運作沒有太大影響,但消化脂肪的機能轉變,對腸道健康構成影響,適當的補充劑有助平衡腸道微生態,減少腹瀉不適。

消化系統幫助人體攝取能量、排出廢棄物,當中肝、膽、胰、腸、胃等重要器官互為連繫,分工合作,要預防膽石形成,最佳方法是從飲食入手:
一、保持均衡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物;
二、避免進食高油脂食物;
三、攝取足夠纖維保持消化系統暢順,減少膽汁中膽固醇的濃度;
四、選擇橄欖油、亞麻籽油、堅果油等健康脂肪來替代飽和脂肪;
五、適量攝取蛋白質,以免增加患膽石風險。

腸道微生態在消化系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膽紅素經肝臟分泌膽汁,輸送至腸道,經歷細菌發酵、分解、轉化,再被腸道吸收,然後重返肝臟血液系統,循環不息地運作,若腸道一直保持益菌較多的健康狀態,自然有助調節消化系統正常運作,在預防膽石形成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高脂、高熱量、高膽固醇飲食會增加膽汁內的膽固醇,增加形成膽石的風險。
高脂、高熱量、高膽固醇飲食會增加膽汁內的膽固醇,增加形成膽石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