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膽石痛擊勿死忍 微創介入 清除病源
更新時間:10:00 2024-07-22
發佈時間:10:00 2024-07-22

膽石引發突如其來的絞痛,可說是痛入心扉,然而這個消化道疾病在病發前是毫無先兆,如痛楚是由併發症引起,病情可以急劇惡化。今期由外科專科醫生詳細剖析膽石形成的因由,以及如何徹底解決這些擾人的小石。

如果形容生膽石是無聲襲擊,相信阿泰跟明叔不會反對。
阿泰去年接受身體檢查時意外發現膽囊內有膽石,未有任何症狀,醫生認為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暫時不用接受任何治療,但提醒他如有任何消化道不適或上腹疼痛,要盡快求醫。沒想到,當天早上醫生說完,他晚上就因劇烈腹痛趕入急症室求醫。
明叔的情況更是迂迴曲折,他原本因膽石而接受膽囊切除手術,術前進行超聲波檢查時,附近器官並沒有異樣。沒料到完成手術後翌日,他卻痛得死去活來,醫生馬上為他檢驗,磁力共振掃描發現他的膽管竟然被膽石堵塞引致發炎腫脹,醫生估計膽石是在手術開始前跌入膽管,就算術前再進行超聲波確認,亦難杜絕此情況。醫生隨即為明叔進行清除膽管結石手術。

膽汁濃稠 結晶成石

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況,正好告訴我們膽石的隨機性。膽囊是袋形狀的器官,位於人體右上腹部,旁邊為肝臟。而膽管則是連接肝、膽、胰及十二指腸的管道。然而,膽石何時會引發疼痛、在哪個位置發生,根本是難以估計,反而要問︰「人為甚麼會生膽石呢?」
「膽囊主要用作儲存膽汁,當人進食時,膽囊會開始收縮,將儲起的膽汁運送至十二指腸幫助消化。換句話說,膽汁是會定期排走,若然膽汁內成分超出可以溶解的程度,例如裏面的物質濃稠、有渣、無法完全溶解,累積之下就有機會形成膽石。」仁安醫院外科專科醫生許念忠說。
膽石主要分為三種︰膽固醇石、色素石及混合石。膽固醇石是由於身體膽固醇的新陳代謝失去平衡所致;色素石則常見於溶血疾病患者,主要成分為非結合性膽紅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通常較為深色。一般來說,純膽固醇石的比例相對較少,多數以混合石為主,也因此衍生了一個疑問,是否膽固醇過高,生膽石的風險便會大增呢?
許醫生對此表示,兩者並沒有必然性,有些個案即使膽固醇超標,也沒有生膽石,亦有患者恆常運動,膽固醇水平一直處於正常狀態,也遭到膽石痛擊。他形容,膽石與膽固醇關係複雜,當中涉及基因及飲食等因素,尤其前者,醫學界發現基因會影響到膽汁的濃稠度。即便如此,他亦鼓勵市民建立均衡的飲食習慣,畢竟保持着低膽固醇水平對整體健康也有保障。

膽石堵塞 併發炎症

撇除基因因素,許醫生指出三十至四十歲、肥胖及女性,患膽石的風險相對較高,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兩至三倍。此外,仍能生育的女士亦較容易有膽石,估計與懷孕會導致雌激素的分泌增加有關。

部分人像個案中的阿泰般,偶然發現膽囊有結石,卻沒有任何症狀,但有機會在某年某日出現發炎、疼痛甚至出現併發症。許醫生說,偶然發現膽石,應否進行治療,必須衡量當中利弊︰「膽囊生有結石,理論上較容易發炎,但是如果未有病徵,可以先作觀察,始終做手術是有風險。直至病徵對健康產生威脅,才會出手應對。」
許醫生所指的病徵,阿泰就感受至深。他記得,病發當天吃完晚飯後兩、三小時開始腹痛,當時的痛感如嚴重胃痛,「扯住扯住咁痛」,延伸至背脊,甚至出現噁心及嘔吐等情況,他服用止痛藥後病徵略有紓緩,惟很快痛楚又再重臨。
許醫生稱,部分膽石卡在膽管的個案,膽汁不斷推逼而產生痛楚。當身體稍為放鬆後,膽石或會跌回膽囊,導致病況周而復始,每隔一段時間就病發,並有機會使肝功能不正常,引起黃疸,造成「眼黃臉黃」情況。如果膽石隨着膽汁向前推而走出膽管及胰臟,有機會引起急性膽管炎及胰臟炎,情況會變得相對危險,有長者因膽管發炎離世。

切除膽囊 解決源頭

懷疑病人有膽石,現時最常用到的是超聲波檢查,透過超聲波探頭能夠獲得膽囊內的實時影像,以診斷是否有結石情況,並能藉此監察結石有否變大或有任何變化。
許醫生指出,電腦掃描檢查可以進一步評估肝臟、胰臟及腎臟等器官的狀況,惟如要診斷膽固醇結石,超聲波檢查的成效會相對較大。
當然,診斷不會只着重於影像結果,許醫生指臨床問症亦非常重要,包括掌握痛楚位置、時間性及病史,有需要會進行其他檢查。事實上,膽石引起的絞痛與胃痛徵狀相似,部分患者會一併接受胃鏡,以排除痛楚是由其他疾病引起。
針對膽囊結石,許醫生指會透過手術將「膽囊」這個根源割除。這種名為「膽囊切除術」的手術可透過腹腔鏡及開腹式進行,如今大部分治療會以微創的腹腔鏡為主,好處是術後疼痛較少、住院日數減短、傷口較細。只有少數患者並不適合使用腹腔鏡時,才會採用傳統開腹方式切除膽囊。
患者或會擔心膽囊被切除,少了一個器官,對身體會否造成負面影響?許醫生說,身體缺乏膽囊去為膽汁進行儲備,患者在術後初期,進食完肥膩食物後會較容易腹瀉,經過大約一星期至一個月的適應期後,這種情況會逐漸回復正常,患者毋須過度憂慮。

逆行手術 撈走膽石

如果像明叔般膽石卡在膽管,就需要進行「內視鏡逆行胰膽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許醫生指出,內視鏡可以經口腔放入,經過食道、胃至十二指腸的總膽管出口,再經導管注射顯影劑,以X光圖像評估膽管狀況。如果發現有結石,便會用電刀開一個小切口,將一個網狀儀器伸入膽管將其撈出;假設結石太大,現時有技術可以將其破碎再撈出。由於是內視鏡手術,沒有外在傷口,故此患者康復也較快。
假如患者膽囊、膽管正在發炎,或因年紀較大及其他因素而不適合即時進行手術,許醫生認為較理想的做法是用抗生素,處理好炎症才進行手術,否則會令手術難度大大提高。此外,醫生亦會按膽管結石患者之狀況,為其植入支架以讓膽汁流通,藉此減輕病徵,待情況穩定之下再安排手術。他強調,任何手術也有入侵性,進行與否必須與患者分析利弊,務求將風險減至最低。

4F群組易有膽石

40歲以上(Forty) 40歲左右之女性開始經歷更年期前期症狀,或導致雌激素水平升高而增加生膽石機會。
肥胖(Fat) 超重意味着膽汁中可能有更多膽固醇,可能增加生膽固醇結石的風險。
女士(Female) 女性較容易有膽石,男女患者比例接近1:3,或與女性有較高水平雌激素有關。
仍能生育(Fertile) 孕婦或多次懷孕婦女的雌激素分泌較高,生膽石風險或會增加。

體外碎石、溶石得唔得?

生膽石是常見都市疾病,坊間有不同方法聲稱可以「無創」處理這個問題,仁安醫院外科專科醫生許念忠指出,傳統西醫的標準治療是將膽囊整個割除,至於應否使用其他方法,他認為要考慮安全性及復發風險。
手術之外,最常聽見的治療生膽石方法,是體外碎石,令一眾不想「開刀」的患者心癢。這種治療方法是運用衝擊波希望將結石打碎,以便易於排出膽管,惟過程或致劇痛,甚至嚴重併發症,亦未有足夠數據引證其可行性。
至於藥物溶解膽石,許醫生指出同樣未有研究數據證實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