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發炎影響身體機能切勿輕視 改善腸道微生態有助控制
更新時間:08:00 2024-07-09
發佈時間:08:00 2024-07-09

看過西醫的讀者,相信不會對炎症感到陌生,喉嚨發炎、肺炎、腸胃炎、關節炎等等都和發炎息息相關,但究竟什麼是發炎呢?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解釋,炎症發生無疑是身體免疫力一部分,可是不受控制的炎症會嚴重影響身體機能;雖然隨着年齡增長,炎症可能無法避免,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和腸道微生態息息相關,如能在日常生活着手,適時補充益生菌以改善腸道微生態,或許有助控制炎症因子。


保持體內平衡有助健康

中醫重視陰陽平衡互補,西醫同樣有類似的概念,稱為體內平衡(homeostasis),當中包括細胞內平衡、細胞外和整體生理性平衡等,這些平衡讓我們能夠健康生活、促進蛋白質營養等合成、同時防禦外來環境的刺激。王醫生指出:「當身體受到嚴重創傷或受到細菌感染,就會產生炎症反應,炎症因子就有如化學信號,傳令身體的白血球、巨細細胞、樹特細胞、單核細胞等免疫細胞應對入侵、還擊病原體及修復創傷;這些化學訊號同時會令血管擴張、增加黏膜和血管通透性,讓身體的大軍容易通過發炎的地方,因此發炎容易出現紅腫痛熱,正是這個原因。」

壓力過大和焦慮會令腦部下視丘釋放信號,增加炎症反應。
壓力過大和焦慮會令腦部下視丘釋放信號,增加炎症反應。


急性及慢性炎症均須重視

雖然發炎是一種自我保護反應,但亦是對體內平衡的重大挑戰,由於身體需要不惜代價去戰勝創傷和細菌,有時不得不犧牲其他方面的發展和生理功能。王醫生表示,「例如炎症因子TNF和IL-1 beta會刺激脂肪分解、影響血糖代謝、增加血管滲透性,甚至會令胰島素細胞對血糖控制的能力減弱;而炎症因子IL-6則會影響肝臟的蛋白合成。部分炎症亦會導致發燒無胃口消瘦等情況,若然炎症因子的產生不受控制,就會形成免疫炎症風暴,最經典的例子是急性胰臟發炎所產生的炎症因子風暴,有機會造成器官的損傷及衰竭,進而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免疫炎症風暴是炎症因子與免疫細胞之間的正回饋反應(positive feedback),甚至產生嚴重的全新炎症反應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免疫炎症風暴是炎症因子與免疫細胞之間的正回饋反應(positive feedback),甚至產生嚴重的全新炎症反應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服用益生菌降低炎症水平

急性炎症症狀明顯,但慢性炎症也不容忽視,與慢性炎症相關的代謝性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哮喘、肥胖、糖尿病、慢性腎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自身免疫疾病、退化性神經病變等,都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佔所有死亡人數的一半,如果對炎症因子的持續作用不予理會,將導致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長遠破壞大血管和微血管循環,增加慢性疾病風險。「不少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和腸道微生態息息相關,慢性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均由持續慢性炎症造成,部份益生菌有助下調促炎細胞因子、加速抗炎反應、調節免疫系統和治療慢性炎症性腸病;當中青春雙歧桿菌及長雙歧桿菌,有助抑制惡菌生長,增強腸道免疫力。近年研究更表示益生菌在控制血糖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方面均有幫助,能夠降低炎症因子和氧化壓力的代謝物,亦有綜合研究報告指出,服用益生菌可以降低血清的C炎症蛋白水平,減少慢性炎症的出現。」


飲食運動有助減少炎症

王醫生特別提醒,要減少身體的慢性炎症反應,從日常生活做起。「除了不煙不酒之外,飲食應該清淡,以少甜、少鹽、少油、多纖維為原則;特別是含有豐富Omega3的食物包括葡萄、豆類、綠茶、洋蔥、蕃茄、柑橘等,均有助對抗慢性炎症。另外,適當作息和充足睡眠,有助調節荷爾蒙分泌,減少慢性炎症,而適量運動亦可以對抗發炎,研究表示運動刺激肌肉細胞分泌IL-6因子,有助調節血脂和增加肝臟葡萄糖生成,建議每週進行最少三次三十分鐘的運動安排,每次目標心跳達到一百三十下左右,有助改善心肺功能。」

醫學雜誌《Aging research review》主編Franceschi教授提及「炎症是衰老的基本過程」,生老病死無可避免,但衰老過程卻因人而異。如果我們能控制炎症因子,相信將來有助調整炎症衰老時鐘,延長人類的生物年齡限制。

要減少身體的慢性炎症反應,可參考使用橄欖油和優質蛋白的地中海飲食法。
要減少身體的慢性炎症反應,可參考使用橄欖油和優質蛋白的地中海飲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