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寶寶嘔奶有原因 分辨症狀 成長再無障礙
更新時間:11:00 2024-03-04
發佈時間:11:00 2024-03-04

寶寶吃飽嘔奶是正常不過之事,然而遇着某些狀況,例如嘔吐持續並且伴隨其他症狀,可能與先天性結構或感染有關。怎樣分辨嘔奶屬於異常?今期兒科專科醫生會教大家如何區分,釐清嘔奶背後原因。

剛滿月的盈盈原本精靈活潑,可是最近每次喝奶後都嘔出未消化的奶水,嫲嫲擔心盈盈吃不飽而體重下降,總會在嘔吐後再餵食第二瓶奶,無奈嘔吐情況持續,父母深怕囡囡有隱疾,趕緊帶她見醫生接受身體檢查。
醫生留意到盈盈沒有發燒、腹瀉及脫水等急性腸胃炎症狀,餐與餐之間亦表現得頗為活躍,體重並維持於六公斤的健康水平,認為與疾病無關。細問之下才發現嫲嫲每四小時餵七盎司奶,即大約二百一十毫升奶予盈盈,比平常份量多出五成!之後嫲嫲聽從勸喻調整了餵食份量,盈盈自此也沒有再嘔吐了。

反芻隨時日改善

「初生嬰兒的胃部發展仍未成熟,特別是控制奶液流入胃部及流出小腸的幽門括約肌,因發育不完全,肌肉張力及控制力較差,便較容易嘔吐。加上嬰兒的飲食以流質食物為主,吃飽後多數躺着,更容易造成生理性反芻,屬於正常反應,嘔奶份量相對較少,父母毋須太過擔心。」仁安醫院兒科顧問醫生包志傑說。
隨着年齡增長,上下幽門括約肌的功能會有所改善,加上嬰兒在五、六個月大開始進食固體食物,以及開始學坐及爬行,這種反芻情況便會減少。不過,如果嬰兒嘔吐量比平常多,並且是持續性,有可能是胃酸倒流引起。如果像以下個案般出現其他症狀,父母更要加以正視。
足月出世的康康在出院後一星期,媽媽留意到他不肯吃奶,而且顯得疲倦,更開始發燒及嘔出疑似黃疸水的液體,意識更一度陷於迷糊狀態。康康媽媽即時將其送入急症室,經過詳細檢查,診斷出康康感染乙型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需要留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療程。
康康媽媽大惑不解,為甚麼在出生後短時間內染上這種傳染病?醫生追查下,發現媽媽是乙型鏈球菌攜帶者,沒有病徵,康康經產道出生時感染細菌並潛伏在身體,其後病發。經過了治療,康康終於出院,吃奶情況回復正常,也讓媽媽放下心頭大石。

伴隨症狀要警覺

包志傑醫生說,如果嬰兒嘔吐時伴隨發燒、腹瀉及疲倦等症狀,或吐出深綠色疑似膽汁的液體,甚至出現嘴唇乾涸、尿液減少或無淚哭泣等脫水表徵,可能與腸胃炎、腦膜炎及尿道炎(尿道發炎有機會併發腎炎,使人出現疲累及作嘔作悶症狀)有關,建議盡早求診。
幼兒嘔吐時有機會把嘔吐物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包醫生對此表示,人體有一保護性的反射系統,當誤吸東西至氣管時,氣管會閉上並使人即時咳嗽吐出︰「有時候小朋友的反應或較差,假如經常反芻,的確有機會『落錯格』及影響氣管,正因如此,父母在嬰幼兒進食時,應留意有否呼吸困難的徵兆,例如呼吸有聲音、煩躁或昏睡等,如有疑慮,應尋求醫療建議。」
要找出嬰幼兒嘔吐的背後成因,包醫生指問診基本上已可找出大部分答案,例如發燒及屙嘔肚痛,普遍多是急性腸胃炎而起,如果小朋友仍然顯得虛弱,就需要進行血液檢查,以確認是否出現嚴重感染或需要接受靜脈注射治療;如果懷疑病情是由腹部疾病引致,例如幽門狹窄(Pyloric Stenosis),屆時就要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例如腹部超聲波。

幽門肥厚致噴奶

胃部有兩組稱為幽門的括約肌,主要調節食物由胃進入十二指腸的速度,所謂幽門狹窄,是指幽門肌肉肥厚,導致管道變窄而令食物難以蠕動至十二指腸,最終滯留於胃部。包醫生指出,每一千名新生兒便有一至四個幽門狹窄個案,常見於一個月至三個月大的嬰幼兒,多數在進食後三十至六十分鐘嘔吐,如果病情持續,更有可能導致體重下降,電解質及血酸鹼值失衡。
「幽門狹窄嬰兒的嘔吐情況通常是噴射式,可以噴射到幾呎遠的地方,嘔吐物多為未消化的奶水,且不含膽汁。寶寶在嘔吐後會感到飢餓,不久之後想再次進食。」包醫生說。治療會用微創形式的「幽門環肌切開術」,術後可以回復正常餵食,預後亦較良好。

腸胃感染防脫水

急性腸胃炎在嬰幼兒中就相對常見,主要是抵抗力較弱的小朋友進食了受過濾性病毒或細菌感染的食物,導致短時間內嘔吐、腹瀉及拒絕進食。包醫生引述外國指引,嬰幼兒急性腸胃炎治療以支援性為主,例如補充水分,假如寶寶不抗拒喝奶,可維持餵哺,一般較少用到止吐藥物。
不少父母或擔心寶寶屙嘔及胃口大減而營養不足,於是增加餵食量,然而這種做法是適得其反,包醫生建議採用少量而頻繁的餵食方法,每次給予少量食物及飲料,藉此避免嘔吐加劇。他補充,父母看到寶寶的嘔吐物或會大吃一驚,惟視覺上的估算並不準確,最多只是數十毫升的份量,更重要的是留意有否脫水徵狀,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引致嬰兒嘔吐其中一個原因是腸套疊(Intussusception),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併發症及死亡。腸套疊是指一段腸道套進另一段腸道,大部分病因不明。亦可以因為腸胃炎(病毒或細菌感染),呼吸道感染之後發生;常見於○至兩歲兒童,其中又以五至九個月大幼兒的發病率最高。患有腸套疊的幼兒會有陣發性腹絞痛及嘔吐等現象,包醫生指必須透過外科手術將其復位,始能將病情根治。
過敏性紫癜(Henoch-Scholein purpura, HSP)亦會令嬰幼兒的器官發炎包括腸道發炎而屙嘔肚痛,治療主要是支援性。
包醫生提醒家長,如嬰兒嘔吐伴隨其他病徵,建議盡快求醫檢查清楚。

避免寶寶吐奶小筆記

1.奶嘴開孔要大小適中,讓奶液緩慢流出
2.餵奶時,奶嘴內要充滿奶液,以免寶寶吸入空氣
3.別待肚餓才餵奶,以免寶寶吃得急而吞入太多空氣
不用強逼寶寶喝完整支奶
4.假如寶寶停止吸啜,吐出奶嘴或乳頭,代表已經飽了
5.增加掃風次數,不用待寶寶吃完奶才掃風

掃風掃風 胃氣一掃而空

嬰幼兒吃飽後容易嘔奶,畢竟寶寶胃部發育仍未健全。不過,原來餵奶也有技巧,適當餵哺有助寶寶減少吸入空氣,而父母在寶寶吃飽後「掃風」這個指定動作亦是不能偷懶。
仁安醫院兒科顧問醫生包志傑說,寶寶吃奶時會吸入若干空氣,事後便會胃脹,掃風就有助將這些胃氣排走,減低嘔奶的機會或份量。與此同時,飲奶份量亦不能過多,毋須餐餐四小時一次,可以因應寶寶胃口而餵哺,最重要以攝取足夠營養為主。那麼,餵哺母乳是否不需要掃風?他指嘔奶的風險相對較細,但仍需要掃風。母親可考慮在餵哺時盡量貼近寶寶,避免吸入空氣。
至於掃風應掃多久,包醫生建議最少要十至十五分鐘,如果太久,可以把寶寶抱直,避免即時躺平而令奶液從胃倒流。此外,父母不應在餵哺後以枕頭墊高頭部,否則或令寶寶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