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踢波拗柴勿看輕 急救休息復康三關鍵
更新時間:12:00 2024-02-26
發佈時間:12:00 2024-02-26

香港近月接連舉辦多項大型賽事,掀起了一輪運動狂熱,要投入這股全民運動的熱潮,記得量力而為,避免受傷。原來,許多足踝扭傷(俗稱拗柴)的個案是因運動而起。不想活動能力受損,骨科醫生說除了盡早求診及充分休息,不能忽略復康訓練這個關鍵。

阿友是本地乙組聯賽足球員,一周兩課操練,逢星期六就踢比賽。他笑言雖是半職業性質,但始終講求體力,平日亦有操起狀態,以免受傷沒法上陣。可惜事與願違,再小心的他早前在一場賽事中,爭頂頭槌之際,落地時踩中對方球員的鞋面,他的腳掌頓時向內彎,整個人頃刻倒下,無法繼續比賽。
駐場救護員隨即為阿友檢查傷勢,留意到其足踝位置腫脹,建議他入急症室接受檢查,最終證實他的右腿外側韌帶撕裂。阿友說,這次是他多年來第一次受傷,幾乎令他無法再踏上綠茵場。不過,自言「非常乖」的他在康復期間一直遵從醫生吩咐,打石膏限制活動、充分休息及物理治療等。「唞足」半年後,他終能再次穿起十號球衣落場。

內拗常見 或致骨折

拗柴受傷幾乎是所有「波牛」曾經遇過的事,然而大家又是否知道,這類統稱為足踝扭傷的情況是傷在哪裏呢?足踝韌帶連接脛骨、腓骨、距骨和跟骨,作用是穩定關節。
而韌帶本身是堅韌的纖維結締組織,當它受到過分或突然伸展至不能負荷之時,就可能引致創傷出血、疼痛及腫脹,相關筋腱甚至骨骼亦有機會受到損傷。
所謂拗柴原來亦有內拗(Inversion sprains)及外拗(Eversion sprains)之分,大部分個案屬內拗。仁安醫院骨科顧問醫生梁偉揚指出,踢足球時扭傷通常屬於內拗,足踝會向內扭,多數傷及外側韌帶,關節前面及外側會感到疼痛,九成的拗柴個案均屬此類;外拗則較為少見,足踝內側會感覺疼痛。

運動拗柴最常見

根據梁醫生經驗,拗柴的最主要原因離不開運動︰「當跳躍時,例如踢足球時爭頂頭槌,落地時踏空或踏中對手的腳面,腳掌一扭便會受傷,涉及跳躍的運動如籃球及排球的個案也較多;有些人踢波時可能會『踩波車』,踩中足球表面一扭,同樣會引致拗柴。」除了運動,部分人亦有可能因傷患影響,導致足踝受力不當、足部肌肉較弱、小腿肌腱過緊,或誤踏凹凸不平的地面,甚或是穿着不適當的鞋等,也會增加足踝扭傷的風險。
而拗柴的創傷程度可以分為三級︰第一級是輕微韌帶拉傷但沒有明顯撕裂,患處輕度腫脹,極少或沒有關節不穩定;第二級是部分韌帶撕裂,患處明顯腫脹及瘀傷,足踝功能有一定程度受影響;第三級則是最嚴重,兩條或以上韌帶撕裂,足踝無法着地受力,嚴重腫脹、疼痛及有瘀斑。

即時應對 減後遺症

梁醫生說,並非所有拗柴的人行動都會受到限制,輕微個案可以如常行路或繼續比賽,之後認真休息一般可以自行康復;中度至嚴重程度個案的受傷部位可能會紅腫熱痛,連站立也不行,這類患者必須盡早求醫,「診斷通常以事發當日最為準確,如果事隔太久,瘀傷腫脹可能散開至周邊部分,附近位置也會痛起來,屆時或較難掌握到痛點,增加診斷難度。」
如果不幸扭傷,在求診前如能作出適切應對,有助避免傷勢惡化,阿友當時就得到救護員即時照料,才未至於重創。針對足踝扭傷的早期處理,可依從「P.R.I.C.E」口訣。首先要「保護」(Protection),避免患處再受創傷;其次是休息(Rest),不要做影響患處及導致疼痛的活動;之後需要每兩小時冰敷(Ice)十五至二十分鐘,並用彈性繃帶包紮,施壓(Compression)去減低腫脹;最後就是將腳抬高(Elevation),足踝水平應在髖關之上。以上步驟均能減低患肢痛楚及內部出血,或出水而腫脹的情況。
至於診斷,梁醫生指臨床檢查是重要一步,藉此評估足踝疼痛、腫脹、皮膚紫瘀及關節僵硬的程度︰「觸診可以掌握到患者的痛點是在骨骼位置還是韌帶,以判斷是骨折或韌帶撕裂,有需要時會照X光或磁力共振等檢查。」如果未能得到適當治療,可引致長期痛症、關節僵硬或不穩定,甚或是功能減退而再次受傷。

復康治療 須具耐性

嚴重拗柴個案的治療必須迅速,患者亦要保持耐性。梁醫生說,患者除了採取保護關節措施、休息、服用消炎止痛藥外,嚴重拗柴個案建議打石膏。他引述文獻指受傷後頭十至十四天如能「打石膏」以固定患處讓患肢完全休息,消炎退腫的速度會較快,往後出現後遺症的機會也較低,一般四至六個星期大致可復元。
現時,「打石膏」的物料通常以纖維石膏為主,目的是保護患處,減少因關節移動時而引起的疼痛。有些患者不想打石膏,退而求其次可以選擇穿着膠腳托保護關節。而坊間亦有一些骨折扭傷助行鞋,可讓患者在復康期間保持行動的靈活性。至於哪一種最適合,應由醫生審視病人受傷情況,作出建議。
至於何時需要接受手術,梁醫生指初次受傷又非嚴重,一般不需要做手術,然而經過長時間的保守治療,若康復仍不理想,患處仍然有痛楚或關節不穩定,或部分患者韌帶有舊患、重複性扭傷即慣性拗柴等,如要改善這些情況,就可能要用外科手術修補或重建足踝韌帶。手術可以內窺鏡形式或開放形式進行,醫生會因應患者不同情況選擇合適方案。
梁醫生強調:「足踝扭傷的手術涉及不同因素,傷口位置、大小及嚴重程度不一,所制定的手術方案也會不同,必須全盤考慮。患者在術後一般需要三至四個月休養始能復元。」
要預防拗柴,最有效預防方法是保持肌力,並要提升關節的穩定性。梁醫生補充,拗柴個案大多與運動有關,運動之前最好進行熱身及拉筋;日常生活中,走路或工作時應經常留意地面情況︰「不少個案因一邊步行一邊看手機,路面不平或有梯級都看不到,故步行、上落樓梯都要專注路面情況,不可分心。」
女士愛好穿着的高跟鞋,因鞋底接觸地下的面積較小,或會不夠平穩,外出時應穿着合適鞋具,以減低扭傷風。

拗柴創傷程度

級別 創傷程度
第一程度 輕微韌帶拉傷但沒有明顯撕裂
輕度腫脹、痛
很少或沒有影響關節功能
需要數日至數星期才可正常活動
第二程度 部分韌帶撕裂
中度腫脹痛及瘀傷,足踝功能一定程度受影響,需要三至六個星期才可重返運動。
第三程度

兩條或以上韌帶撕裂
嚴重腫脹痛及瘀傷
足踝關節無法受力,腳掌無法着地。
需要更長時間韌帶才能完全康復,如超過三個月仍有病徵或關節不穩定,需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復康訓練 重拾足踝靈活穩定

許多拗柴受傷患者往往以為服用消炎止痛藥,休息後行得走得就大功告成。事實上物理治療是復康的重要一環,目的是重新鍛煉肌肉力量及平衡,但不少患者忽略了這個階段。缺乏強化肌肉及本體感覺 (Proprioeption) 訓練下,肌肉及關節對於空間的感覺會變差,日後再拗柴也未必能迅速反應,最終加劇了重複受傷的風險。
仁安醫院物理治療師陳穎儀說,物理治療能夠讓關節恢復活動幅度、柔軟度及強度,促進軟組織的復元及功能上的重建。訓練時須循序漸進地進行腳踝耐力訓練及對空間的觸覺、反應及平衡等鍛煉,直至足踝恢復穩定及靈活為止。
除了上述提及的各種訓練,一些物理治療設備亦能提升復康成效。
以足踝扭傷個案為例,物理治療師可為受傷部位進行電療,以減低患者疼痛及腫脹;冷凍治療則可在急性發炎期減低關節腫脹及發炎;而熱療則可在復康期增加血液循環並加強關節柔軟度。物理治療師亦會用適當的手法治療以靈活關節及減低關節僵硬。
以下的運動是幫助腳踝受創的人康復,每天練習不少於三次(早、午、晚)。每組運動做十次,運動幅度應舒暢自然。如感覺不適或痛楚,應立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