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正視兒童過矮 生長遲緩有藥醫
更新時間:18:28 2024-01-04
發佈時間:18:28 2024-01-04

為人父母,當然希望子女「高人一等」,畢竟「人越矮越蝕底」這種傳統觀念根深柢固。其實,小朋友身形之所以矮小,與許多先天及成長因素有關。今期兒科專科醫生就為大家拆解個子矮小的各種因由,助小朋友快高長大!

三年前的海程怎看也不像五歲的小朋友,他長得矮小,身高少於一百厘米,比對幼稚園同齡同學,明顯矮了不少。海程媽媽說,囝囝偶爾會納悶地問︰「為甚麼同學比他高大?」無可否認,她也抱有這個疑惑,不但擔心身高矮小是隱疾所致,更憂慮到海程升上小學後,會因身高問題而被同學欺凌,於是決定為囝囝安排發展評估。
回顧病歷及出生記錄,主診醫生發現海程出生時只有四磅,有可能是先天因素導致身高過於矮小。海程媽媽記得,囝囝是在不足月的情況下出生,當時她已擔心兒子往後的成長會受到影響。其後海程接受了血液檢驗,未有發現缺乏生長激素的跡象。不過出於媽媽意願,她希望兒子接受注射生長激素治療,以彌補先天不足。經過三年療程,海程的身高逐漸貼近同齡同學,他也沒有再因此感到自卑。
或許大家曾經有此疑問:「香港小朋友真的較矮嗎?」數據就告訴我們不用太過擔心。有研究就分析全球一百九十三個國家與地區、五至十九歲男女的身高及體重數據,於二○一九年,香港十九歲男性平均身高為一七四點八厘米,比一九八五年高五點一厘米;十九歲女性平均身高則是一六零點六厘米,較一九八五年高三點二厘米,兩者均有所增加。

骨齡反映成長速度

判斷小朋友是否過矮,不能單靠「絕對數字」衡量,而是需要與同齡兒童對照,屬於相對的概念。仁安醫院兒科專科曾穎茵醫生說,「年齡別身高」(Height for Age)生長圖表是用以測量兒童是否有生長遲緩的工具,舉例說,假設有一百名同齡男童,他們身高排名處於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九十七這個範圍內,就屬於標準身高;如果身高的百分位低於同齡兒童的第三個百分位,那就算是身材矮小。
不過,這項對照比較主要反映小朋友在同齡兒童之間的高矮,要確切了解他們是否發育遲緩,便需要評估骨齡。「骨齡主要觀察小朋友發育早與慢,例如骨齡是九歲,但骨骼的生長並不像該年齡層的小朋友,就可以得知其生長速度較慢,將來可能會較為矮小,是評估兒童發展的其中一項檢查。」曾醫生說。
透過X光檢查,可以看出骨骼生長板的空間,從而得知剩下多少空間可以長高,一般而言,男生及女生骨齡分別在大約十六歲及十四歲會差不多閉合,代表身體可以再長高的空間較少。

早生早熟影響身高

究竟甚麼原因令兒童生得矮小呢?海程的個案是其中一個答案,曾醫生指如出世時較為「細粒」,對於將來成長有頗大影響︰「如果少於胎齡誕下,或是一般嬰兒有七磅重,子女則只有四磅,日後就可能較為矮小。」此外,如孕婦在懷孕期間患病,可能會影響養份輸送,導致嬰孩在出生時體形較為細小;若然母親妊娠期間吸煙、酗酒、嚴重高血壓亦會影響胎兒生長。
除了先天因素,兒童性發育與身高也有密切關係,另一宗個案主角珮兒便是如此。珮兒媽媽留意到,囡囡的身體變化來得早,七歲開始乳房已經開始脹大,而且有月經來臨跡象,直至十一、二歲,身形就沒有再長高,結果求助於醫生。經評估後證實,珮兒是過早發育而導致身材矮小。
曾醫生解釋︰「早熟、早來經期的女孩子也會較為矮小,她們的骨骼會太早閉合,感覺就如輸在起跑線。舉例說,這班女孩子早在七、八歲階段長高,她們當時的身高可能只有一百一十厘米,假設長高三十厘米,只有一百四十厘米;然而正常兒童可能在十一、二歲階段發育,從一百三十厘米開始快速增高,即使同樣是長高三十厘米,最終就有一百六十厘米。對於珮兒的個案,如能在早期注射抑制荷爾蒙藥物,避免提早發育,將可解決這個問題。」
除了女孩子,男孩亦有可能面對這個問題,家長不妨依從他們的發育表徵,例如睪丸大小、陰莖長短粗幼及下體陰毛,判斷小朋友發育早與遲。
家族遺傳,同樣會影響小朋友的高度,曾醫生指如果父母矮小,子女也會傾向矮小。不說不知,身高是「有數得計」,通常成年女孩子的身高,是爸爸高度減十三厘米,再加媽媽高度然後除以二;成年男孩子身高則是媽媽高度加十三厘米,再加爸爸高度後除二。當然,算式純粹參考,後天仍有不同因素會左右身高發展。
如果發現子女比同齡兒童相對矮小,擔心有發展遲緩,曾醫生建議可接受評估,找出背後原因。首先,小朋友會獲安排接受身體檢查,從臨床上了解發育狀況及有否其他表徵,以及量度身形比例;如果毫無頭緒,就會透過抽血檢查,評估肝、腎及甲狀腺功能,排除其他疾病風險。再進一步,便會檢驗生長激素,一旦證實缺乏這種荷爾蒙,就需要接受磁力共振檢查,因這或涉及腦下垂體,必須確認腦部結構是否出現問題。

生長激素催谷身形

原來,兒童生長主要由腦下垂體前葉所分泌的生長激素控制,經血液運送至肝臟及身體各個器官,包括骨骼及肌肉細胞,當其分泌不足,自然會影響長高。正因如此,針對兒童身高矮小問題,注射生長激素就是其中一種治療方案。
曾醫生說,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或患有慢性腎衰竭、綜合症如特納氏症等,可考慮使用這種藥物,身形矮小的小朋友如要接受治療,便要注射至骨骼生長完全閉合為止。至於怎樣評估治療成效,並非從「身高多少」判斷,而是需要依從骨齡,符合生長速度的標準便可。
除了這種俗稱「增高針」的生長激素,偶爾聽聞有「斷骨增高」的手術。曾醫生稱,這類骨骼延長手術並不會使骨骼生長,而是在骨骼之間植入可伸縮的金屬,藉此拉長身高,並不適合發育期的小朋友,而手術亦涉及不同風險及副作用。

生活健康 有助長高

要讓小朋友快高長大,最好當然是從生活習慣入手。曾醫生說,營養攝取與身高有一定關係,纖瘦的小朋友一般會較矮,必須多進食才能彌補︰「試想,如果身體本身攝取不夠營養,平日進食的養份便會保留在主要器官,用以維持身體運作,而非儲存在肌肉及生長細胞。飲食上必須保持均衡,蛋白質及鈣質是不少得。」
充足睡眠及運動,同樣是健康成長的不二法則。人體的生長激素的分泌量主要在晚間發生,特別是在深睡期才會正常分泌,故此小朋友必須睡得早、睡得好。曾醫生亦鼓勵小朋友多做帶氧運動,例如跑步、打籃球及游水,「只要感覺到心跳加快已經是有幫助。」閒時,父母可以與子女一同外出曬太陽,藉此攝取維他命D,藉此增加食物中鈣質的吸收,有助促進骨骼健康。

巨人症 vs 侏儒症

子女生長得特別矮小,父母當然擔心他們患病,最常憂慮到的是「侏儒症」。仁安醫院兒科專科曾穎茵醫生指出,該症是由基因突變而引起的骨骼發育異常疾病,患者傾向「手短腳短」,在香港並不常見(少於百分之一),一般在產檢時已能發現胎兒異常,「如果純粹個子矮小,並不等於是侏儒症。」
事實上,侏儒症源於軟骨發育不全,導致患者身材不成比例,他們普遍身高大約一百二十厘米,手臂及腿部較短,頭部不成比例的大,前額突出及鼻樑較扁平。
至於侏儒症的「相反」,巨人症,又稱肢端肥大症,則是生長激素生成過多而導致,患病兒童身形偏向高大,臉部及手腳會變得腫大,隨着病情發展,部分器官更會出現併發症。曾醫生提醒。如小朋友的成長速度遠超於正常,必須盡早求診,尋找背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