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8:43 2023-11-29

我真的感覺像重生一樣,原來我也可以呼吸得很好!」這句說話聽起來有點誇張,然而對於四十五歲的阿文來說,是最真摯的感覺,畢竟他被哮喘折騰了十幾年,一年總有幾個月無間斷地咳嗽。
阿文記得,病發時幾乎每晚咳醒,平日也會氣喘,運動量亦大不如前,每次踏單車十數分鐘已經要停下來,儘管他多次求醫,哮喘發作仍然令他十分困擾。直至月前見另一位呼吸系統科醫生,詳細查問他的用藥方式,始發現問題所在。原來,每次他哮喘發作會使用短效舒張劑應對,而且他並不懂得正確使用輔助吸藥的定量霧化器,導致一直未能妥善控制病情。
最終,主診醫生為阿文調整治療方案,改為同時使用吸入式類固醇藥物及長效氣管舒張劑,他的病情終於得以好轉。阿文說,如今終於好好睡一覺,甚至踏單車超過一小時,也沒有再感到氣喘了。
急性發作 隨時致命
哮喘是一種因氣管敏感引致發炎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炎症會令氣管肌肉脹大及黏液過度分泌,導致氣管收窄及呼吸困難。仁安醫院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黃永政說,哮喘的典型症狀包括持續咳嗽、氣喘、喘鳴(呼吸時會發出嘻嘻聲)及心翳,徵狀可以單獨或同一時間出現,並非只有喘鳴才是哮喘,大約有四分之一患者只會有咳嗽的症狀,因此未有察覺到病情。
哮喘發作固然使氣管受罪,更甚的是,患者身心也會飽受困擾。阿文說,病發期間,他幾乎無一晚睡得安穩,工作表現當然有下滑,有時更會因咳得太厲害而不敢外出,社交生活大受影響。
黃醫生就擔心,如果未能好好控制哮喘,長遠可能增加死亡風險,以香港為例,每年大約有八十至一百二十宗因哮喘發作而身故的個案,當中三分之一更是壯年人士。他說,急性發作患者會因氣管嚴重腫脹而無法呼吸,需要入院插喉,甚至需要使用人工肺去協助呼吸,而且這班患者或會出現缺氧所引起的併發症,例如休克,更甚者可引致其他器官缺氧受損,例如腦缺氧繼而死亡等併發症。
究竟甚麼原因誘使哮喘發作呢?黃醫生指出,哮喘可以分為兩大類︰過敏性哮喘及內源性哮喘,前者往往與常見過敏疾病如鼻敏感及濕疹有關聯,部分患者更可能會同時出現上述病症,當身體接觸了花粉、塵蟎、動物皮屑、昆蟲分泌物及煙草等致敏原,便會在肺部產生一連串病徵。此外,香港哮喘會於二○一二年進行一項哮喘病人酒後哮喘問卷調查,發現有一半病人酒後會誘發程度不一的哮喘病徵。而醫學界普遍認為喝酒令哮喘發作,與釀製酒類發酵過程所產生的組織胺、酒內的天然亞士匹靈、葡萄\大麥中各種蛋白質及添加防腐劑(例如亞硫酸鹽)等等可引發過敏反應的致敏原有關。
至於內源性哮喘,其特點是患者較遲出現症狀,通常中年後才發病。黃醫生說,它並非致敏原引起,部分個案與上呼吸道感染或外來因素有關,例如天氣轉變,冷暖溫差或飲冰凍的飲料等,「無奈此病源至今未明,加上病發時會相對嚴重,在治療上有一定困難。」
測試肺活量助斷症
正因哮喘發作「防不勝防」,一旦呼吸有所不適或反覆咳嗽,便應盡早接受診斷。黃醫生表示,最基本是臨床詢問病歷,包括發作時間、嚴重程度、過敏病史及家族病史等,初步掌握患者背景後會作進一步檢查,例如肺部X光,可以了解是否有其他原因(例如肺炎)導致患者咳嗽、喘鳴。
此外,患者會被安排接受不同測試以評估肺功能好壞。「肺活量測試」(Spirometry test)是其中一種方法,用於量度空氣進出肺部的體積、流量及速度,並參考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及最大肺活流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有助了解肺部是否出現阻塞問題。
而「最高流速計」(Peak expiratory flow, PEF)則代表將肺內空氣大力吹出肺外的最高速度,患者可以每日在不同時點自行測試,呼吸不暢順時,最高流速便會下降,反之亦然,這不僅有助診斷是否患上哮喘,也能用於評估患者的用藥成效,及早發現惡化情況。
部分哮喘患者,特別是兒童,會自行痊癒,為甚麼有此情況呢?黃醫生說,醫學界對此有不同解說,其中一個說法是隨着兒童成長,氣管或逐漸適應致敏原,加上抵抗力提升,有助減低哮喘發作的風險。但他提醒,患者不能因此心存僥倖,研究顯示年幼哮喘患者如經常發作,長大後病情復發機會大大提高,及早接受治療能把相關風險降低。
長效藥物 預防病發
治療哮喘的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緊急紓緩藥物及控制預防病發藥物。前者最普遍的例子是短效舒張劑,於有需要時使用。它能迅速舒張氣管,但不能夠改善氣管發炎現象,因此並不適合經常及長期使用。
「短效舒張劑能夠在一兩分鐘產生作用,可放鬆氣管的平滑肌,但只能維持四至六小時療效。哮喘是因炎症反應令氣管收窄,這類藥物無法抑制發炎,研究指出,病人如沒有適當使用控制預防藥物的情況下,一年用多於三支短效舒張劑,或增加急性發作風險;如一個月使用一支,死亡率更會增加雙倍。」黃醫生說。
治療哮喘的目的是讓患者回復正常的社交生活,即做回以前可以做到的事,使用能減輕氣管慢性發炎的預防病發藥物就變得重要。根據「全球哮喘防治指引」(GINA),哮喘患者可使用吸入式類固醇搭配長效氣管舒張劑,有助減少病徵及復發機會。
生物製劑 阻截發炎
部分患者如故事中的阿文般,不太掌握用藥方式,「很多人以為吸到,但其實根本用不到藥。」故此,現時有些吸入式藥物,例如定量化霧器可配以儲霧器一起使用。此外,吸入式乾粉劑所利用的吸入器,設計亦趨方便簡單易用,更能確保病人有效地把藥物送至肺部,醫生及專科護士亦會在患者用藥前加以指導,確保妥善用藥。
難治性哮喘,即已使用最高劑量吸入藥物,但病情仍未受控患者類別,約佔哮喘個案大約百分之五,需要用到進階藥物,除了口服類固醇藥物,近年大行其道的生物製劑就是其中之一。
哮喘是炎症令氣管收窄所致,生物製劑就是瞄準導致哮喘發炎的訊號,從根源抑制炎症發生。黃醫生稱,現時本港有多類針對哮喘的生物製劑,例如白細胞介素4抑制劑(anti IL-4)、白細胞介素5抑制劑(anti IL-5)、白細胞介素13抑制劑(anti IL-13),亦有即將推出市面的「Anti-TSLP」生物製劑,適合不同患者的需要。
黃醫生提醒,控制哮喘必須「適時、適量、適當」,患者切勿自行減用藥物甚至停用,否則會出現併發症甚至死亡。
哮喘可以斷尾嗎?
對付哮喘,絕對是一場長期作戰,如果患者乖乖依從醫生指示,能否跟哮喘講再見嗎?原來,內源性哮喘患者的確難以斷尾,相反過敏性哮喘患者,尤其是小朋友,達至根治的可能性相對較高。
仁安醫院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黃永政引述數據指,大約六成兒童哮喘個案至成年階段時可以斷尾,最重要是在成長階段可以避開致敏原,例如最常見的花粉、塵蟎及動物皮屑等,並要改善家居環境,防止病發,其次就是要適時用藥。
黃醫生提醒患者如有持續咳嗽等徵狀,應及早求診,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如能有耐性地持續用藥,有助讓病情穩定地進入緩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