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併發面癱、失聰、腦膜炎 中耳炎莫忽視

更新時間:12:00 2023-11-20
發佈時間:12:00 2023-11-20

中耳炎是頗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常見於兒童,但成年人也得多加提防,儘管病徵看似輕微,惟當出現併發症時,或已是無法逆轉的後果,今期主角就因急性中耳炎而令聽力永久受損,悔不當初。 中耳炎真的如此可怕嗎?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為大家剖析當中來龍去脈。

三十六歲的Helena從沒有想過,一次炎症,竟然導致她左耳失去聽力。這個不可逆轉的結局,源自一次突如其來的中耳炎,起初她兩邊耳朵感到痛楚,以為休息一下可以復元,怎料聲音越聽,越是覺得矇矓,她見勢色不對,趕緊向醫生求診,然而病情卻急轉直下。
「入院時,幾乎已經聽不到任何聲音,當時已嚇得我冒冷汗。醫生說,我的內耳受到細菌感染,而且積聚了膿液,令到聽力下降,需要即時接受穿刺手術排走膿液,再注射抗生素,防止細菌擴散。我真的沒有想過這麼嚴重,最慘的是,手術過後,聽力並沒有回復過來。」
醫生告訴Helena,她因感染了鏈球菌而引起中耳炎,內耳功能並且遭到破壞,雖然接受了口服及注射類固醇療程,可惜未有任何改善,最終左耳失聰,右邊耳朵也出現輕度聽力損害,如今需要佩戴助聽器,彌補聽力。
Helena由始至終也不明白,為甚麼耳發炎,竟然令她左耳失聰。在了解中耳炎這個病症之前,先認識中耳的結構及功能。

 急性發炎 始於感染

仁安醫院耳鼻喉科顧問醫生李定漢說,中耳位於外耳與內耳之間,為鼓膜後的一個充氣空間,位處較深入位置,一般不太受注意,卻是我們感知聲音的重要部位。中耳有三個聽小骨,包括錘骨、砧骨及鐙骨,它們會將外耳收集到的聲音傳到耳蝸,再觸動感應細胞並傳至神經線,讓人產生聽覺。
此外,中耳空間有一耳咽管,為連接中耳及鼻咽(鼻腔後側)的管道,主要能調節中耳內壓力,保持內外壓力平衡。我們乘坐飛機時偶爾會因氣壓而令耳朵不適,此時吞口水便能稍作紓緩,這其實是耳咽管發揮作用。同時。它亦可以疏導中耳腔的分泌物至鼻咽,保持中耳空氣流通。
一般而言,中耳炎可以分為三種︰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及積液性中耳炎。急性很多時候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小朋友尤為高危,最常見致病的細菌包括肺炎鏈球菌、嗜血流行性感冒桿菌及卡他莫拉式菌等;慢性則多數是急性中耳炎的後遺症,耳朵會間歇性流膿,聽力亦會因耳膜穿破而受損。至於積液性中耳炎,則因炎症令膿液在中耳內積聚,阻塞耳咽管而使聽力減弱。
為甚麼急性中耳炎常見於兒童呢?李定漢指出,兒童的耳咽管尚未發展成熟,一旦鼻咽感染細菌,便能沿途走入中耳,直至發育完成,耳咽管拉長及閉合功能完善,感染風險才會降低。

聽力下降 勿視等閒

李醫生直言,去到Helena如此嚴重的中耳炎個案實屬少見,惟成年人亦不得不提防這個聽力殺手︰「成人中耳炎個案較多與鼻竇炎、鼻咽腫瘤或瘜肉有關,成年人如果單邊中耳積水,就要特別留意,因這可能是鼻咽癌的徵兆。身體創傷也是其中一個因素,當人撞傷了頭導致骨裂或者耳膜破損,細菌就可能乘虛而入。此外,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力較低人士,也可能因身體其他炎症而併發中耳炎。部分人則可能因潛水或乘搭飛機時,氣壓轉變急速而發病。
雖說中耳炎導致失聰的情況不常見,但不能因此掉以輕心,一旦出現相關病徵,便應該及早求診。
「當中耳腔受到細菌感染,黏膜便會發炎及腫脹,並會含膿而令耳朵脹痛。患者在聆聽時,會覺得外來聲音不清晰,即是我們俗稱『萌咗』,反而自己說話的聲音會變得明顯。部分個案例如小朋友,有機會出現發燒、頭暈及耳鳴等病徵。」
然而,年幼稚嫩的兒童患者即使聽力變差,也未必懂得向父母求助,李醫生說,「急性中耳炎或伴隨耳朵脹痛,小朋友可能因此感到暴躁,並可能作出拉扯、拍打耳朵及撞擊頭部等行為,務求減輕不適,家長可以藉此識別病情,及早求醫。」

延誤治療 併發重症

我們最怕的是,中耳炎會引起併發症,甚至像Helena般永久失聰。李醫生說,比起中耳積液及耳膜穿破,面癱屬於相對嚴重但不常見的併發症,炎症會引致面神經腫脹,以及暫時性面部肌肉癱瘓,一般相信與「膽脂瘤」有關。
所謂「膽脂瘤」其實屬於中耳疾病,李醫生指出,患者的外耳與耳膜之間會出現病變,並會侵蝕外耳道及中耳,造成耳膜凹陷,耳道產生的皮屑或污穢物便會在這個死角積聚,無法排出,「變成一個越滾越大的球體」,繼而侵蝕附近組織及破壞耳骨,最嚴重時或因此壓着臉神經線,引起面癱。
腦膜炎及腦內膿腫,是另一個嚴重併發症,它是因中耳炎細菌感染向腦部伸延所致,雖不常見但會令人有生命危險,必須透過靜脈注射抗生素或手術放膿作治療。
正因為中耳炎可以由若干情況引起,故此必須為患者準確診斷,才能對症下藥。一般而言,醫生會透過耳內視鏡檢查耳朵內部,觀察耳膜有否發炎及紅腫、是否積聚膿液或皮屑,以判斷觸於急性或慢性中耳炎。假設患者聽力出現問題,會被安排接受聽力檢查;部分人可能會進行中耳氣壓檢查,了解是否有負壓積聚。
治療上,如果病情相對輕微,有機會自我痊癒,嚴重個案例如持續發燒,就可能要處方抗生素及消炎止痛藥物,惟某些情況下,特別是積聚了膿液,仍得透過手術解決。
李醫生曾遇過一名急性中耳炎的兒童個案,該名六歲男童因發燒及耳朵疼痛而求診,耳內視鏡下發現炎症發展迅速,並擴散至耳背貼近乳突附近,含膿而且嚴重腫脹,必須在乳突位置切小傷口,在乳突腔內進行切除手術吸走膿液,以達致治療效果。
當然,並非所有中耳炎個案也如此嚴重,若然中耳積液持續不退,則要考慮進行耳膜穿刺及植入中耳通氣管去引流積液,這類通氣管可維持療效大約六至九個月,並會藉着耳膜表皮組織向外生長的機制自行排出。如果病因是剛才提及的「膽脂瘤」所致,則要予以切除,藉此清除囊腫及其他受損組織,假如耳膜或耳骨功能經已受損,或要以人造組織修補,以恢復聽力功能。
要預防中耳炎來襲,特別是急性發病,最有效方法是減低上呼吸道感染風險。衞生署就建議家長為子女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減低患病風險。此外,注射流行性感冒疫苗亦可減低併發中耳炎的機會。
不過,許多中耳炎也如故事中的Helena般,在沒有明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下發病,李醫生對此說︰「某程度上,中耳炎是較難防範的疾病,當感到耳朵不適,或者聽聲音有點『萌』,千萬不要以為過一段時間就沒事,有任何不舒服,就要及早求診,以免聽力受損。」

人工耳蝸、助聽器 彌補聽力

導致後天性失聰的原因有很多,故事中的主角Helena便因急性中耳炎而導致左耳聽力損失。仁安醫院耳鼻喉科顧問醫生李定漢指出,雖然單邊耳朵失聰,某程度上仍可靠另一邊耳朵接收聲音,但是患者的方向感會變得較差,在嘈雜的環境中較難聽到別人的說話,如有需要,可以考慮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
李醫生說,現時有些骨傳導助聽器,能將聽力受損耳朵接收到的聲音經骨骼傳送至聽力正常的耳朵,有助患者應付日常生活及工作需要。至於兩邊耳朵同樣聽不到的話,可以考慮植入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屬於一種聽覺輔助設備,能將接收到的聲音經處理器轉換成電子訊號並解碼,再刺激耳蝸內的神經線,從而令聽障人士聽得到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