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小兒發燒處理法 緊密觀察 追蹤源頭 協助降溫
更新時間:12:00 2023-10-19
發佈時間:12:00 2023-10-19

小兒發燒,父母彷彿如臨大敵,擔心燒壞腦或引發其他併發症,求醫服藥後如未退燒就更擔心。兒科醫生說,小兒發燒不能單以體溫高低去判斷嚴重性。究竟父母該如何應對?今期逐一拆解。

袁太有一對十個月大的孖仔,哥哥某天開始出現傷風感冒徵狀,更一度發燒至攝氏三十九度,即使家庭醫生處方了退燒藥,無奈高燒不退,她擔心哥哥因此出現併發症,更不想病毒傳染至弟弟,於是趕緊安排入院治理。
「當時留院了數天,見到哥哥發燒溫度開始減退,於是向醫生要求申請出院,誰不知事情發展出乎我的意料。」袁太憶述。主診醫生留意到哥哥退燒速度緩慢,而且驗血結果顯示,他的紅血球沉降率(ESR),亦即炎症指數的數值頗高,加上有紅眼及嘴唇發紅等病徵,懷疑病情並非流感所致,最終經心臟超聲波掃描證實,高燒是由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種急性系統性血管炎而起。

 對抗感染反應

兒童為何會發燒?「發燒是⾝體對感染或其他疾病作出的⽣理反應,除了呼吸道感染外,很多疾病也會導致⾼燒,例如扁桃腺發炎、中耳炎、腸胃炎、腦炎或腦膜炎等,癌症及免疫系統疾病亦可引致發燒。我們不能單靠發燒溫度的⾼低去評估病情嚴重程度,最重要是找出背後原因。」仁安醫院兒科顧問醫⽣馮卓⽂說。
⼈的體溫⼀般為攝⽒三⼗六⾄三⼗七點五度,⾼於攝⽒三⼗七點五已屬警戒線,不論是肛探或耳探,超過攝⽒三⼗⼋度便可定義為發燒。但要留意的是,五歲以下、有抽搐紀錄、神志不清或呼吸困難的兒童,均不宜作⼝探;嚴重腹瀉或肛⾨、直腸有缺損則不應肛探。
對於幼兒來說,由於免疫能⼒未完全發展成熟,容易被有害細菌入侵⾝體⽽引致⽣病,故此會出現發燒情況。寶寶或幼兒發燒時,體內新陳代謝活動增加,體⼒消耗較⼤,導致精神⽋佳及全⾝痠痛,流汗促使體內流失⽔分,有研究指體溫每升⾼攝⽒⼀度,⾝體所需要的⽔分就多百分之⼗,此時⽪膚可能會變得乾燥、臉部潮紅、⼿腳冰冷及發冷發熱等現象,⼩朋友亦會因此⽽煩躁不安及不願進食。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難免感到憂⼼,並可能即時帶同⼦女前往急症室求醫。究竟如何評估入院的逼切性呢?

小兒發燒是正常免疫反應,如精神良好,父母毋須太擔心。
小兒發燒是正常免疫反應,如精神良好,父母毋須太擔心。
馮卓文醫生說,發燒是身體對抗感染所產生的正常反應。
馮卓文醫生說,發燒是身體對抗感染所產生的正常反應。
嬰幼兒宜用耳探體溫計。
嬰幼兒宜用耳探體溫計。

留意寶寶精神狀態

馮醫⽣對此表示,三個⽉以下的嬰兒⼀旦發燒,必須立即前往求醫,主要源於他們為新⽣嬰兒,仍然受到母親抗體的保護,理應較少機會發燒,故此⼀旦體溫異常,便應提⾼警覺;如嬰兒是三個⽉以上,則可以留意其精神狀況及是否第⼀次發燒,若然狀態不錯、進食正常,家長懂得及有信⼼在家處理的話,則未必⼀定要入院。不過,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就應盡快求醫。

「我們比較擔⼼如果體溫升得急速,可能誘發『發熱性痙攣』這種抽搐現象,由於幼兒的⼤腦細胞未完全成熟,當體溫突然升⾼,腦部便會釋放異常腦電波,引發抽搐,這較常發⽣於六個⽉⾄五歲之間的兒童,比例⼤約百分之五。」
馮醫⽣說,發燒抽搐⼀般在發燒第⼀⾄兩天發⽣,幼兒可能會喪失知覺、四肢抽搐、嘴唇發紫及眼球反⽩等,⼀般由幾秒鐘⾄⼗五分鐘不等,如多於三⼗分鐘就有可能出現腦部缺氧的風險。⼀旦發燒抽搐,家長可嘗試將⼦女平放,再將頭部向側俯卧,即採取復原卧式,以讓⼝內分泌物流出,直⾄抽搐停⽌,不要試圖阻⽌他們抽搐或把任何東西放進他們的⼝中。
誠然,年幼⼦女發燒不適,⽗母擔⼼乃⼈之常情。惟馮醫⽣寄語家長應保持冷靜,否則可能苦了⾃⼰與⼩朋友,他就曾遇過⼀名過度緊張的母親,其兒⼦因腺病毒感染⽽斷斷續續發燒,數⽇之間反覆向多位醫⽣求診,⾈⾞勞頓之餘,更要求即時入院,即使醫⽣向她解釋,腺病毒感染的發燒徵狀⼀般會於五⾄七⽇消退,她還是擔⼼依舊,堅持兒⼦送院治理。
事實上,除了過度緊張,不少家長對幼兒發燒存在不少誤解。舉例說,有⼈以為寶寶抽搐,可以利⽤湯匙來撬開嘴巴,然⽽這絕非正確,因這會傷及他們的牙⿒及⾆頭,硬物或倒後的⾆頭亦有機會阻塞氣道;亦有⽗母可能在此時強⾏拉直他們的⼿腳,⽤⼒不當有機會引致⾻折意外。
此外,最普遍的說法是擔⼼「發燒燒壞腦」。馮醫⽣強調並無此事,傷風感冒的發燒並不會令⼤腦出現後遺症,但是如果發燒原因是源於⼤腦受到感染,例如腦膜炎或腦炎,⼤腦便有機會受損,最重要是找出感染源頭,盡早作出治療。

核酸檢查尋病因

馮醫⽣說,當家長與發燒的⼦女入院求診,會先透過臨床問症,了解徵狀及發燒持續時間,並會詳細檢查⾝體,如有懷疑或病因未明,便需要進⾏⿐液核酸檢查,甚⾄抽⾎或X光等,以確定病因。
「針對這些⾼燒不退、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個案,入院後通常會被安排進⾏呼吸道多重病原體核酸檢查(Respiratory Panel),涵蓋冠狀病毒、⼈類間質肺炎病毒、腸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及腺病毒等,藉此揪出元凶。」馮醫⽣說。
假如確認是細菌感染,可透過抗⽣素應對,若然屬於病毒感染,則需要進⾏⽀援性治療,例如服⽤退燒藥即撲熱息痛及布洛芬等。馮醫⽣提到,服⽤退燒藥的次數、分量及服⽤⽅法必須依從醫⽣處⽅或包裝指示,過量服⽤會對⾝體有害。服退燒藥後需時發揮效用,⽗母毋須過於頻密為⼩朋友探熱,以免影響他休息。治療期間,⽗母亦應監察⼩朋友有否出現其他症狀及留意他們的神智,⼀有懷疑便要及早求醫。

濕毛巾搓揉散熱

有家長或有疑問,為何⼩朋友退燒幾⼩時後⼜再發燒。馮醫⽣說,雖然發燒會在⽤藥後數⼩時暫且消退,但當發燒真正原因仍未處理,溫度就不會回復正常,例如孩⼦受到病毒感染,必須依靠他們的免疫系統逐步清除體內病毒,感染威脅消退,體溫亦會隨之下降。
⾯對⼩朋友發燒,馮醫⽣就建議家長採取適當措施,紓緩⼦女不適。⾸先,可以⽤⼤約攝⽒三⼗七度溫⽔浸浴,或以溫暖濕潤⽑⼱搓揉⼩朋友全⾝,藉此讓⽪膚⾎管擴張,使體內熱氣散退,謹記切勿使⽤冷⽔,因為冷⽔會引致⾎管收縮和發抖,無助降溫之餘亦會引起不適。
其次,馮醫⽣指可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例如開窗、開動風扇或冷氣機,以及穿着輕便衣服,以棉質為主,⽤作散熱。⽽很多⼈會錯誤地以為,多穿衣服可以讓⾝體焗出⼀⾝汗,加快康復,但這反會影響散熱。最後,就是適當補充⽔分及休息,發燒期間可以多喝開⽔或果汁,吃較易消化的食物,例如⽶⽔、清湯、⽜奶或含蛋⽩質豐富的食物及⽔果等。

同病相憐,應否餵哺母乳?

餵哺母乳可以讓嬰幼兒得到足夠營養,然而有時候母親或遇到一大難題︰當自己患上流感,又或者親子二人同病相憐,又應否餵哺呢?
仁安醫院兒科顧問醫生馮卓文認為,即使母親患病也可以如常餵哺母乳︰「病毒不會透過母乳感染嬰幼兒,而在餵哺期間,媽媽應戴上口罩及做好衞生措施,避免病毒經雙手或鼻液分泌傳播。」
馮醫生解釋患病時繼續餵哺母乳的好處,是媽媽體內對抗病毒的抗體可藉此傳給寶寶,讓他們身體得到額外保護,若然媽媽無法親自餵哺,可先將母乳擠出再讓寶寶進食。
不過要留意的是,如媽媽是愛滋病患者或愛滋病帶菌者,則不建議授乳,至於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的媽媽,只要寶寶出生後完成接種相關疫苗,就不用擔心乙肝病毒會經乳汁傳染給他們。

寶寶發燒護理錦囊

每隔4小時測量體溫
按指示服用退燒藥
穿上適量衣服,以免過熱或過涼;出汗後,應立即更換濕衣服。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有助散熱。
可用攝氏三十七度左右溫水浸浴,或以溫濕毛巾搓揉全身,幫助散熱。
補充水分,察覺到任何脫水跡象應立即送院診治。
補充足夠營養,避免餵食難消化食物,毋須刻意減少餵食份量。
充分休息,留在家中,不宜上託兒所或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