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7:37 2025-10-27
秋高氣爽,最適合擁抱大自然及吃喝滋潤生津的蜂蜜!但山野間的蜜蜂和來歷不明的野生蜂蜜,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掌握簡單的蜂螫急救技巧,並認識「狂蜜病」的真相,一同安心享受秋光蜜意。
秋冬是行山好時節,惟本港近年都有人在郊外被蜜蜂螫中後不治。香港中毒控制中心平均每年錄得約一百宗懷疑被昆蟲螫咬而到急症室求診的個案,大多數是被蜜蜂或黃蜂螫傷。
被蜜蜂或黃蜂螫傷後的反應因人而異,傷口普遍會發紅、腫脹、疼痛和痕癢,徵狀會慢慢消退。部分人會在被螫後數分鐘出現過敏反應,一般徵狀為皮膚痕癢及出疹,嚴重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作嘔、暈眩、休克,甚至死亡。假若遭受大量蜜蜂或黃蜂襲擊,毒素有可能會在體內累積,產生嚴重中毒反應,誘發心臟病或中風。
被蜜蜂螫後應怎麼辦?
若不幸被蜜蜂或黃蜂螫傷,可採取即時處理方法。蜜蜂的尾針有倒鈎,螫人後,尾針會連同毒囊留在人的皮膚上。傷者可用卡片或信用卡沿着皮膚刮出毒囊,或使用眉鉗拔出毒囊,不宜徒手強行將針拔出,以免擠出毒液。黃蜂的針沒有倒鈎,螫人後不會留在皮膚上。之後可以用清水清洗傷口,並塗上止痕藥膏。
另外,衞生防護中心公布,近日一名三十八歲男子進食蜂蜜約兩小時後,感到頭暈、噁心及四肢乏力,同日到廣華醫院急症室求醫,因心跳過慢而需留院接受觀察,病人目前情況穩定。臨床診斷為懷疑「狂蜜病中毒」。初步調查顯示,病人進食的蜂蜜於尼泊爾製造,個案可能由梫木毒素引致。
甚麼是狂蜜病中毒?
「狂蜜病中毒」的起因是進食了含梫木毒素的蜂蜜。梫木毒素是一種由杜鵑花科植物(包括杜鵑花)產生的神經毒素,可影響神經和肌肉。相關中毒徵狀包括噁心、嘔吐、肚瀉、頭暈、乏力、大量出汗、唾液過多和感覺異常等,通常在攝入神經毒素後二十分鐘至三小時內出現。病情嚴重者可能會出現低血壓、心率下跌或休克。
一般而言,市民應避免給一歲以下嬰兒餵食蜂蜜。世界衞生組織亦持相同意見,原因是蜂蜜可能含有引致肉毒中毒的肉毒桿菌孢子。肉毒桿菌孢子是一種屬於革蘭氏陽性、呈棒狀的厭氧菌,普遍存在於土壤中。雖然煮沸十分鐘或以上能破壞這種毒素,但是要使這些孢子喪失活性,則需要更高溫度。
狂蜜病中毒徵狀
- 噁心
- 嘔吐
- 肚瀉
- 頭暈
- 乏力
- 大量出汗
- 唾液過多
- 感覺異常
- 嚴重會出現低血壓
- 嚴重會出現心率下跌
- 嚴重會出現休克
慎服三產地蜂蜜
蜜糖如何受肉毒桿菌孢子污染,現時仍是未知之數。肉毒桿菌孢子普遍存在於環境四周,可能經由蜜蜂帶到蜂巢。衞生防護中心建議,市民應向可靠的來源或養蜂場購買蜂蜜。同時,市民亦應棄掉帶有苦味或澀味的蜂蜜,因為進食含梫木毒素的蜂蜜可能令喉嚨有燒灼感。特別要注意在印度、尼泊爾和土耳其黑海地區出產的蜂蜜,因為這些地區的蜂蜜過往曾引致多宗與梫木毒素相關的中毒個案。
「狂蜜病中毒」以支持治療為主。大多數患者對靜脈輸液和阿托品治療心動過緩及低血壓反應良好。極少數出現完全性心臟阻滯或心臟停搏的患者,可能需要臨時心臟起搏。一般症狀在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內消失,及時治療後遠期預後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