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日注意 沖繩爆發「蘋果病」孕婦感染恐流產│康健講健康

遊日注意 沖繩爆發「蘋果病」孕婦感染恐流產│康健講健康

更新時間:14:39 2025-10-13
發佈時間:14:39 2025-10-13

港人熱門外遊目的地—日本沖繩,近日當地多間兒科醫院的傳染性紅斑症個案激增,引起關注。那霸市保健所更發出警報,提醒當地居民病例數目已超過警戒線,呼籲勤洗手加強防護,出現感冒症狀人士亦應佩戴口罩。

甚麼是「蘋果病」?

傳染性紅斑症,在香港常稱「第五病」,在日本則常稱「蘋果病」,於一九七五年首被發現,是由人類細小DNA病毒B19所引起,受感染者只限於人類。細小病毒B19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病毒亦可在懷孕期間由母親傳給胎兒,及通過血液或血液製品傳播。潛伏期介乎四至二十天。
「蘋果病」是較常見於兒童的出疹性傳染病。患者的面部會出現典型紅疹,面頰如被摑呈紅色。紅疹亦可能出現在身體其他部位,例如胸部、背部、臀部或四肢的廣泛皮疹,但並不常見。紅疹可能出現痕癢,並通常會在七至十天內消失,但也可能反覆出現數周。隨着皮疹消退,可能呈網狀花紋。紅疹出現前數日,患者通常會輕微發燒、頭痛和感到疲倦。

「蘋果病」有甚麼病徵?

假如成人患上「蘋果病」,通常會出現流感樣病徵而沒有紅疹,另可能出現關節腫痛,尤其是女性。疼痛通常對稱性影響雙側關節,尤以手、腳和膝關節為主,持續一到三周,但有時可延續數月或更久。大多數情況下,關節疼痛會自行緩解,無長期後遺症。
而若孕婦感染細小病毒B19,病毒可經母體傳給胎兒,並可能影響胎兒生長,增加流產、早產、畸胎,甚至胎兒死亡的機會。該種病毒可引致免疫力弱的患者(例如白血病及其他癌症患者、血液疾病患者、愛滋病感染者、曾進行器官移植人士)出現嚴重貧血。

「蘋果病」有甚麼醫治方法?

確診「蘋果病」需要抽血作血清測試。目前,醫學界尚無針對「蘋果病」的特定抗病毒治療或疫苗。「蘋果病」患者通常病徵輕微並會自行痊癒。一般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作紓緩症狀之用,包括補充液體、服用撲熱息痛緩解發燒,使用抗組織胺藥減輕瘙癢,或在嚴重病例中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蘋果病」的預防守則與流感相同,若近期預計前往日本旅遊,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包括經常保持雙手清潔、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掩口鼻,以及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預防「蘋果病」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觸摸口、鼻或眼之前,進食前,如廁後,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都應洗手。
  •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着口鼻,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 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及盡早求醫。
  • 避免與「蘋果病」患者作近距離接觸。

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酒精清潔消毒。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前往人多擠逼或空氣流通欠佳的公眾地方;高危人士逗留在這些地方時可考慮佩戴外科口罩。

立即追蹤《東周刊》全新WhatsApp頻道,緊貼全城熱話、突發猛料、獨家消息!
https://bit.ly/4gnvl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