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08:00 2025-10-13

港人生活節奏急速,終日營營役役,不少人都會忽略自己的精神健康。事實上,抑鬱症是常見的情緒病之一,本港有超過三十萬抑鬱症患者,當中約有三分之一人更屬於頑治抑鬱症,即其中一種重度抑鬱症,患者企圖自殘的機率會更高,因此即時及適當的治療尤其重要。
抑鬱症可發展成頑治抑鬱症
根據數據顯示,本港於2019-20年到精神科專科門診求診的人次約為90.1萬人,2023-24年更上升至約97.9萬人,五年間上升約8.6%,可見愈來愈多港人出現不同的情緒疾病。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副主席、精神科專科曹國柱醫生指,患上抑鬱症可以有不同的原因,當中主要為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及遺傳因素。舉例說,性格較緊張、生活或工作壓力大、有家族數及受藥物或酒精影響的人士,他們患上抑鬱症的風險都會較高。
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榮譽外務秘書、精神科專科李靖國醫生表示,若抑鬱症患者在適當劑量下連續使用至少兩種一線抗抑鬱藥物,且療程持續六至八週仍未見明顯療效,便可被診斷為頑治抑鬱症。這些患者與重度抑鬱症患者徵狀相同,但病情更為嚴重,例如抑鬱發作持續時間較長及較頻密,以及企圖自殘機率比非頑治抑鬱症患者高四倍以上。
新機制藥物快速起效
一般而言,抑鬱症亦非不治之症,但患者必須盡早接受治療。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榮譽司庫、精神科專科鄭柏榮醫生稱,抑鬱症可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管理病情,患者一般在用藥後四至六星期已可得到改善,最重要的就是患者要遵循醫生吩咐定時定量地服藥,亦不要標籤化精神科藥物。針對頑治抑鬱症患者而言,由於他們對傳統抗抑鬱藥反應不理想,加上已經經歷一段時間的治療,有些患者或已開始對治療感到失望,更會影響用藥依從性。為更有效控制病情,醫生或會為患者延長現行藥物的使用時間或合併其他藥物。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主席、精神科專科傅子健醫生指,近年有新機制藥物出現,它是一種噴鼻式抗抑鬱藥物並以谷氨酸系統為目標,臨床研究顯示,若把此藥物與口服抗抑鬱藥物合併使用,可於24小時內起效及減輕抑鬱症徵狀,並有助減低自殺風險,同時能延遲並減少復發風險。
在治療抑鬱症的路上,家人與朋友的支持非常重要,患者不妨多與他們溝通,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多做運動或找自己有興趣做的事也有助減壓。洪小姐曾患頑治抑鬱症,一度同時服用十多種藥物去控制病情,惟避免家人、朋友及年幼的女兒擔心,她經常裝作無事。其後,她嘗試以畫畫抒發自己的情感,逐漸找到自我調適的方式,情緒亦有改善。現時,她正依從醫生指示逐步減藥及停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