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3:41 2025-09-15

現時全港約有七十萬人患糖尿病,大約每十個港人就有一人是患者。糖尿病這個「無聲殺手」不分年齡悄然侵襲,若放任不管,恐引發傷口感染、昏迷甚至致命併發症。定期檢驗血糖,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可阻止或延緩糖尿病發生,更可避免住院治療。
胰島素是由胰臟分泌出來的荷爾蒙,作用是控制身體的血糖水平。當胰臟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時,血液內的葡萄糖便不能夠轉化成人體所需的能量,導致血糖增加,過多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出現糖尿。
糖尿病是香港主要的慢性疾病,也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根據衞生署進行的《二○二○至二○二二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十五至八十四歲人士從自述或經化驗檢測發現患有糖尿病的總患病率為百分之八點五。糖尿病的總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持續上升,比例由十五至二十四歲的百分之○點六,上升至六十五至八十四歲的百分之十九。
糖尿病有甚麼病徵?
有很多糖尿病人,特別是早期患者,不一定有明顯症狀。但隨着病情發展,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各種徵狀或併發症,當中可能包括口渴、尿量增多、食量增加、體重減輕、身體疲倦、傷口經久不癒和出現感染。病情不受控制時更會出現嚴重脫水和昏迷等情況。
糖尿病種類
糖尿病分為第一型和第二型兩種。糖尿病第一型,亦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病因是胰臟內製造胰島素的細胞遭受破壞,不能製造胰島素;原因與遺傳、自身免疫系統出現毛病或環境因素有關。而糖尿病第二型亦稱非胰島素依賴型,是最常見的類型,體內的胰島素分泌正常或相對些微減少,但胰島素不能發揮功能,病因是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產生抗拒性;原因與遺傳、不良飲食習慣、體形肥胖或缺乏運動有關。
有甚麼治療方法?
糖尿病有多種治療方法,例如服用藥物和改變生活方式。二甲雙胍(metformin)是治療糖尿病及預防糖尿病前期發展為二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惟此藥經常引發腸胃道副作用。近日,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患者攝取中等分量的可發酵碳水化合物(FODMAP)能顯著提升二甲雙胍的療效。當飲食與藥物結合治療,有助降低患者餐後血糖水平並改善腸道微生態。研究團隊指出,豆漿、西瓜及蘑菇等食物含有豐富的FODMAP,有望成為患者合適的膳食選擇。
如何預防糖尿病?
除了均衡飲食,定期做體能活動亦有助預防二型糖尿病。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探討肌肉力量強度在預防二型糖尿病方面的益處。該研究發現,不論遺傳風險高低,肌肉力量較強可降低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逾四成,因此維持或提高肌肉力量可有效預防二型糖尿病。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兩天肌肉增強活動。
如口服醫生處方藥物、飲食和運動也無法控制血糖量,患者可能須注射胰島素(針藥)。部分人更需要同時服用藥物。
「慢病共治」計劃
為鼓勵市民及早預防和管理慢性疾病,政府於二○二三年十一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資助合資格人士透過配對自選家庭醫生,在私營醫療市場以共付模式接受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篩查、醫生診症及化驗服務。
香港市民只要年滿四十五歲或以上,及未曾確診相關疾病都可以參加慢病共治。若參加者被診斷出有高血脂,第一年可享有最多四次資助診症,由第二年起則每年最多兩次。如他們同時被診斷為血糖偏高,或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則可分別享有每年最多四次或六次資助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