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0:00 2025-07-14

隨着夏季來臨,香港氣溫及雨量逐漸上升,蚊患情況可能因此惡化,加上市民在暑假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旅遊,令本地蚊傳疾病的風險進一步上升。市民應時刻注意環境衞生,採取防蚊和個人保護措施,預防蚊傳疾病,包括登革熱、寨卡病毒感染和日本腦炎。
甚麼是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此病毒經由蚊子(主要病媒蚊是伊蚊)傳播給人類,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感染登革熱後,常見的病徵包括發高燒、嚴重頭痛、眼窩後疼痛、肌肉及關節痛、噁心、嘔吐、淋巴結腫脹以及出疹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在感染登革熱病毒後,可以沒有明顯的病徵。有些人則只會有發熱等輕微病徵,例如兒童發病時或會出現一般性的發熱症狀及出疹。
登革熱病毒共有四種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嚴重的重症登革熱患者,或會導致血液循環系統衰竭、休克及死亡。登革熱的潛伏期為三至十四天,通常為四至七天。目前並沒有針對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的治療。患有登革熱的人士一般都會在一周左右自行痊癒,而症狀治療可助紓緩不適。重症登革熱患者通常須住院及接受支援性治療。
登革熱發病率創新高
世界衞生組織資料顯示,登革熱的全球發病率在過去二十年顯著上升,於二○二四年更錄得超過一千四百萬宗個案,創歷史新高。登革熱在眾多鄰近旅遊地點普遍流行,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自年初至今已各錄得超過一萬宗個案。旅遊人士從受影響地區回來後若感到身體不適,應盡快求醫,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
寨卡病毒感染是一種由寨卡病毒引起的蚊傳疾病。本港現時沒有發現主要傳播寨卡病毒的伊蚊—埃及伊蚊,但本地常見的蚊品種—白紋伊蚊亦被視為可能的病媒。大部分寨卡病毒感染並沒有病徵。如有病徵,病人通常出現皮疹、發燒、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疼痛、疲累和頭痛。
寨卡病毒可母嬰傳播
寨卡病毒可能在懷孕期從母親傳播給胎兒,以及通過性接觸、輸血和血液製品,以及可能通過器官移植傳播。懷孕期間感染寨卡病毒,不論有無症狀,均可造成初生嬰兒出現小頭症和其他先天性缺陷。寨卡病毒感染還可能導致吉巴氏綜合症、神經病變和脊髓炎。目前並沒有針對寨卡病毒感染的治療,主要是透過症狀治療及預防脫水。
除了登革熱和寨卡病毒感染,日本腦炎是另一種常見的蚊傳疾病,由日本腦炎病毒引致,主要病媒蚊是庫蚊,特別是三帶喙庫蚊。日本腦炎流行於亞洲及西太平洋地區的郊外及農村,尤其在氣候炎熱的季節。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病毒傳播全年都可發生,高峰期通常為雨季。
日本腦炎多無明顯病徵
大部分受日本腦炎病毒感染的人士並沒有明顯病徵,或只有發燒及頭痛等輕微症狀。少數病情嚴重者則會在短時間內發病,出現頭痛、發高燒、頸部僵硬、神志不清、昏迷、抽搐(尤其是兒童)、痙攣性癱瘓等症狀,甚至死亡。
日本腦炎的潛伏期通常為四至十四天,並無針對性的治療方法。醫生一般對患者施以支援性治療。出現病徵的患者死亡率可高達三成。康復者中也會有二至三成出現永久性智力、行為或神經系統的問題,如癱瘓、反覆抽搐或失去語言能力。
2025年外地傳入本港登革熱個案的最新情況 (資料來自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輸入國家或地區 | 宗數 |
印尼 | 10 |
菲律賓 | 5 |
馬來西亞 | 4 |
泰國 | 4 |
斐濟 | 2 |
新加坡 | 1 |
孟加拉 | 1 |
斯里蘭卡 | 1 |
總計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