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調節腸道微生態 延緩慢性疾病 或有助減輕醫療系統重擔

更新時間:08:00 2025-07-08
發佈時間:08:00 2025-07-08

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慢性疾病人數不斷上升,對醫療系統造成沉重負擔。作為家庭全科醫生的林浚鏗指出,治療慢性疾病是一場長期戰爭,傳統會以「兵來將擋」的方法,針對不同症狀及併發症作出治療,「隨着醫療資訊發達,我們開始理解到要在慢性疾病未出現或剛出現時介入,透過調整飲食、運動及腸道微生態,才能有效延後慢性疾病的來臨,長遠寄望有助減輕醫療負擔。」

慢性疾病患者增加,已對公共醫療系統構成壓力。
慢性疾病患者增加,已對公共醫療系統構成壓力。


慢性病上升致醫療負荷重

慢性疾病人數不斷上升,對於本已負荷不輕的醫療系統來說,林醫生說肯定是雪上加霜。「二型糖尿、中央肥胖、血壓高、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濕疹、骨質疏鬆等慢性疾病,對大眾健康及社會經濟均有嚴重影響,尤其是這些病症並沒有一次性的優質醫療方案能夠解決,患者因而需要付出極大心力來應對。」幸好整體來說仍是正面的,林醫生指出,大家對疾病的認知都多了,知道生活習慣與慢性疾病的關係,開始懂得從多角度處理及解決疾病。「特別是一些代謝病,選擇什麼類型的食物對病情會有很大影響,例如近年流行的西方飲食,特色是會攝取高濃度短鏈脂肪酸、高糖、高鐵質、低纖等等,均屬於不理想的營養,令體內出現炎症的機會增加,對身體健康帶來不少壞處。」

多點關心飲食及運動資訊,對預防代謝疾病會有一定幫助。
多點關心飲食及運動資訊,對預防代謝疾病會有一定幫助。


益生菌成一線及二線預防

有不少研究文獻顯示,身體如何消化食物及攝取營養,腸道微生態至關重要。林醫生表示,「傳統觀念會認為病患與器官相關,例如心臟病就是心臟出現問題,但慢慢發現原來並非如此簡單,腸道居住了大量細菌,部分有機會刺激炎症或令腸道有瘜肉增生,同時亦會影響身體的營養吸收,如果我們對腸道微生態有多點認識,長遠對控制甚至預防代謝病,會有深遠的影響。」目前對於代謝病的處理,大多在病發後集中處理症狀及併發症,但林醫生卻特別關注如何從預防入手,「我們想多行一步不讓病症發生,而近年對雙歧桿菌及乳酸菌等益生菌認識增多,發現它們能令人體吸收需要的營養,同時能處理不想要的營養,從而取得較佳平衡。因此若然能將益生菌視為第一線(任何病患仍未發生時作出預防)或第二線(曾經患有代謝病並已治療急性狀症後,作出預防令病情免於惡化)預防,對代謝病的控制會有很大幫助。」

對預防代謝病如此關注的原因,是林醫生之前在公立醫院在內科部門擔任腎科醫生,見盡不少太遲介入治療的腎病病人,變相現時在基層醫療體系中擔任家庭醫生時,會更着重在預防篩查方面。「每位來到診所的病人,都會盡量花時間了解他的自身背景及家族遺傳的狀況,從而建議合適篩查,如果當中有跡象出現類似代謝病前期症狀的,更會向病人解說相關代謝病後續的發展情況,並且提醒他們要在哪些關鍵時間定時檢查。」這個工程十分浩大,要大量基層醫療人員一起努力才能成事,林醫生因此希望能有帶頭作用,推動更多醫生參與,他深信這是長遠減輕醫療負擔的重要一環。

基層醫療人員為病人提供更多篩查,是長遠減輕醫療負擔的重要一環。
基層醫療人員為病人提供更多篩查,是長遠減輕醫療負擔的重要一環。


及早預防令慢性病遠離

預防勝於治療是老生常談,林醫生卻認為早處理其實是早享受。「印象較為深刻是我的姪兒,從小對任何致敏源均會產生過敏,每次反應來得十分劇烈,會全身長滿紅疹及口腫鼻腫,甚至會出現發燒情況,這情況困擾了家人很久,試過不同藥物及針劑都沒有太大改善,令小朋友在食物及生活上有極大限制。」後來林醫生接觸到關於腸道微生態的文獻,並且知悉更多致敏原的資訊,於是提議姪兒服用有大學科研認證的益生菌,「情況確實有點改善,引致敏感的因素減少,每次出現過敏時的反應也相應降低;我從中得到的啟示是由輕微時入手,病向淺中醫,等到出現嚴重併發症時才入手,屆時就會難以處理。」

除了關注腸道微生態,林醫生強調要有效預防代謝疾病,調節生活習慣亦是關鍵。「與病人接觸的經驗告訴我,他們對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並不高,較少去拆解日常進食的食物對健康帶來什麼影響,又或是未必明白所做的運動是否足夠及適合自己,我希望日後能推動病人關注生活作息的資訊,多點了解個人健康,這樣才能令慢性疾病能真正遠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