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檔案|調查:97%患者冀引叢狀神經纖維瘤新藥進名冊
更新時間:08:00 2023-09-19
發佈時間:08:00 2023-09-19

神經纖維瘤第一型(NF1)會導致神經和身體其他部位,包括皮膚,長出多個腫瘤。此症其中一個症狀是叢狀神經纖維瘤(PN),有醫生指出,PN可生於臉上、尤其是眼周、頸部、手腳、胸背及體內器官出現,導致患者活動能力受限,腫瘤也會壓迫神經或器官,引起疼痛、無力或麻木感。而且PN體積會隨着時間增大,也可能令患者五官扭曲變形,亦因而飽受他人怪異目光甚至排擠,令其幼小心靈受創。倖而,近年有口服藥物證實能夠將PN縮小,惟相關藥物至今未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有機構早前進行一項問卷調查,有97%受訪者贊成應將相關藥物納入,從而讓更多患者受惠。

香港神經纖維瘤協會早前進行一項調查,訪問了25名患者及13名照顧者,了解本港神經纖維瘤患者及其照顧者的現況,並探討支援服務需求。調查顯示,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依次包括咖啡牛奶斑、皮膚型神經纖維瘤、注意力不足。其中7名患者表示出現PN。

右起:香港神經纖維瘤協會主席Cheney、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兒童醫院榮譽副顧問醫生廖栢賢醫生、神經纖維瘤第一型患者天佑
右起:香港神經纖維瘤協會主席Cheney、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兒童醫院榮譽副顧問醫生廖栢賢醫生、神經纖維瘤第一型患者天佑


患者:外觀變化大受影響

協會主席Cheney指出, 19名患者認為外觀變化對他們造成最大的影響,其次是同樣與外觀有關的社交問題及心理健康等;至於照顧者,情況亦大致相同,9人認為外觀影響最大,其次為學習及心理健康。「從此可見,症狀令患者五官變形,對他們的身心造成很大打擊。」

Cheney本身亦受叢狀神經纖維瘤影響,導致五官變形。他憶述,「以前讀書的時候,曾受到同學的排擠以及嘲諷。成年後,曾經在外出用膳的時候,有食客搭枱,但食物上枱後,對方已經結帳離開。」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兒童醫院榮譽副顧問醫生廖栢賢醫生指,PN會隨着時間,體積會越來越大。外國亦有研究指,神經纖維瘤第一型、叢狀神經纖維瘤(NF1-PN)兒童患者的心理社會壓力較一般人嚴重。

雖然此症對患者造成極大影響,但問卷調查中,問及患者及照顧者對目前醫管局的支援服務,100%皆認為支援不足。

目前已經有藥物證實能夠縮小叢狀神經纖維瘤(PN)體積,但至今未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及安全網,有97%受訪者贊成應將相關藥物引入。廖醫生指,最新口服藥透過抑制MEK1及MEK2,以達致治療效果。本港自2021年開始,有11名接受最新口服藥物治療,大約54%患者PN體積有縮小,而且超過九成患者表示其症狀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