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08:00 2023-09-26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近年更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醫學界對其成因尚未有確實說法,但仍有不少高危因素可以及早規避,包括年齡、飲食及生活習慣等原因。由於大部分的大腸癌是由良性的大腸瘜肉演變而來,若能在早期發現並切除大腸瘜肉,則可有效地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病徵不明顯 建議作定期腸鏡檢查
謝醫生亦表示近年的求診者比以住年輕,「一位三十八歲的家庭主婦在作例行身體檢查時,經腸鏡發現有後期的大腸瘜肉,切除並化驗後確診為原位癌,但幸好發現及時,異常細胞並未擴散,只作定期術後檢查和觀察即可;另外有一位三十五歲、從事金融行業的男性,在腸鏡檢查中發現有中後期的大腸瘜肉。類似的個案並不罕見,這些患者在確診前都沒有感到任何不適,大部分只是打算進行例行檢查,所以預防大腸瘜肉和大腸癌的最佳方法,除了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戒除高危因素,適當時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和切除瘜肉亦相當重要。」
非入侵的式檢測 可作風險評估
大腸瘜肉患者到了後期或會有肚瀉、大便帶血、黏液的情況,但絕大部分患者在初、中期都沒有明顯病徵,令人難以察覺,錯過治療黃金時機。因此大腸鏡檢查是治療並預防大腸瘜肉惡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這項檢查屬於入侵性,而且在檢查前需要戒口兩至三日,並服用瀉藥,令不少人望而卻步。近年有不同新式的測試方法出現,令一些患病風險較低人士,有更多多可作參考指標的選擇。大便隱血測試(FIT)可以檢測出大便樣本中是否有隱藏的微量血液,若有隱血即表示腸道有出血現象;糞便細菌基因(M3)測試則是透過檢測樣本中的細菌組合,偵測大腸癌,瘜肉及瘜肉復發的風險。以上兩種方式皆屬於非入侵檢查,用家只需在家中按指示採集大便樣本,再交到實驗室即可,無特定的飲食要求,對生活繁忙的都市人可能較方便。若這些檢查呈陽性或屬高風險者,一般建議要盡早徵詢醫生意見及考慮作大腸鏡檢查。
預防復發 保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謝醫生特別提醒即使切除大腸瘜肉後,由於腸道黏膜已處於不隱定狀態,仍有復發的機會,因此患者在康復後亦要注意改善腸道健康,戒除不良習慣如煙酒、多肉少菜的飲食模式,並多吃蔬果、豆類等高纖維食物,多做運動,攝取適量維生素。近年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研究亦有數據顯示,持續服用某些以亞洲人菌群為基礎的益生菌及益生元,有助加强腸道黏膜保護層,減低引致大腸瘜肉的惡菌,從而塑造良好腸道微生態,減輕再次患上大腸瘜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