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時間:10:00 2025-05-26
發佈時間:09:57 2025-05-26
發佈時間:09:57 2025-05-26

大腸癌多年來一直是本港第二大致命癌症,由於早期大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導致患者延遲就醫的情況十分普遍。香港防癌會早前進行一項問卷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大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期至晚期,逾半患者對病情及治療資訊缺乏充分理解,僅四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在治療決策有較高的參與程度,反映出大部分患者處於被動接受角色。有醫生指,患者積極參與治療決策,有助升他們對治療的依從性,並強調「早診早治」是對抗大腸癌的關鍵,呼籲市民應密切關注自身的排便習慣,如果發現排便習慣改變、腹部不適等症狀,應及早求醫。
根據醫管局數據,2022年全港新增5,190宗大腸癌病例,同年更有2,270宗死亡個案。由於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甚至完全無徵兆,導致超過一半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林嘉安醫生表示,市民應密切留意自身排便習慣的變化,例如大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腹部脹痛等,若有異常應及早求醫。
患者分享:確診前沒有異常
70歲的黃先生(化名)由於患有乙型肝炎,他於每半年的恆常檢查中,經超聲波檢測發現懷疑腫瘤。其後,他接受PET正電子掃描及大腸內窺鏡檢查,切除瘜肉並進行化驗,並確診有第四期大腸癌。他直言,在確診前沒有出現任何大腸癌的徵狀;更會每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亦沒有出現異常。他曾使用不同藥物進行組合治療,但效果有所減退。經與醫生商討後,於今年4月中旬開始展開「聯合治療」,望能夠扭轉藥效減弱的情況;並將於6月進行檢查,評估治療成效。
林醫生指,近年「聯合治療」結合口服化療藥物及注射性標靶藥物,已成為第三線治療的新趨勢。研究顯示,此療法能顯著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及無惡化存活期,並有效維持生活質素。然而,林醫生指患者若能在早期發現疾病,其治療效果將更加理想,相關副作用亦會較輕。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林嘉安醫生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