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0:00 2025-05-12

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脂質分子,但長期以來被貼上「十惡不赦的壞東西」的標籤。事實上,膽固醇並不全然對人體有害。人體細胞需要膽固醇,它是構成細胞壁、膽汁及各種荷爾蒙的關鍵原料,對身體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
膽固醇的來源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內源性膽固醇和外源性膽固醇。人體約七成的膽固醇由肝臟自行合成,稱為內源性膽固醇,這部分主要受遺傳因素調控。另外三成則來自飲食攝取,稱為外源性膽固醇或膳食膽固醇,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如肉類、海鮮、蛋類及乳製品中。人體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膽固醇來維持正常機能,但當體內膽固醇水平過高時,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臟科專科李健棠醫生指出,膽固醇作為脂溶性物質,不溶於水中,換言之,當我們從食物中攝取了膽固醇,它憑着膽固醇的狀態, 無法獨自在血液中循環,必須黏在脂蛋白結構上,形成脂蛋白膽固醇才能完成運輸任務。而它黏在甚麼脂蛋白,就取決於脂蛋白的密度。如果脂蛋白密度高,它就變成高密度的脂蛋白。
脂蛋白運送膽固醇
根據密度的差異,脂蛋白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
- 低密度脂蛋白(LDL),它主要負責將膽固醇從肝臟輸送至全身各組織供細胞使用,但當其含量過高時,多餘的LDL便容易沉積在血管內壁,逐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正是它被稱為「壞膽固醇」的原因。
- 高密度脂蛋白(HDL),其功能恰與LDL相反,能夠將周邊組織多餘的膽固醇回收並運回肝臟進行代謝與排出,這種「清道夫」作用使其獲得「好膽固醇」的美譽。
-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雖然其主要任務是運送三酸甘油酯,但若濃度過高同樣會對心血管系統構成威脅。李醫生強調,值得注意的是,評估膽固醇健康與否的關鍵並非單純看總膽固醇數值,也取決於LDL與HDL之間的比例是否平衡,這才是維持心血管健康的真正指標。
膽固醇有那麼可怕嗎?
李醫生指出,身體中膽固醇的比例,好與壞的多少,有兩類重要的因素。一類是自己天生的,由基因、體質決定,普遍人認為膳食膽固醇會直接影響血液膽固醇水平,但研究顯示健康人體具有精密的調節機制,能夠平衡膽固醇的攝入與代謝。
然而,這種調節能力因人而異,尤其對具有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而言,即使嚴格控制飲食,肝臟仍可能過度合成膽固醇,導致LDL水平居高不下,這類患者往往需要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膽固醇水平。
除遺傳因素外,飲食習慣同樣扮演關鍵角色。對比起膳食膽固醇,攝取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對血液膽固醇水平的影響更為顯著。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快餐已成為飲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快餐往往富含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防腐劑等成分。飽和脂肪(如紅肉、奶油)和反式脂肪(如加工食品、油炸物)會刺激肝臟增加LDL生產,因此,從臨床個案可見,港人的膽固醇的數值越來越高。
壞膽固醇會長期積存在身體的血管裏,積存腦血管或會有機會引起中風,積存心臟血管就會增加冠心病,甚至急性心臟病的風險。因此,膽固醇管理須綜合考量基因與飲食選擇,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膽固醇並非洪水猛獸,而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分子,關鍵在於「質與量的平衡」。
李醫生提醒,現時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且多數患者自覺健康狀況良好,因此定期檢測、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才能有效管理膽固醇水平,預防心血管疾病。若已確診高膽固醇,應與醫療團隊合作,結合藥物與生活介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邁向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