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4:27 2025-04-29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影響關節的慢性自體免疫性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全球約有0.5%至1%的人口受到此症影響,而30至60歲屬於高危的發病群組。

為何女性發病率較高?
雖然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此症,但女性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2至3倍,這一差異可能與雌激素的影響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在30至60歲之間發病,但也可在其他年齡段出現。對於早發病的患者(例如30歲以下),通常病情較為嚴重,預後亦較差。隨着年齡增長,發病風險逐漸增加。患者通常會出現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及變形等症狀,並因炎症反應而感到疲勞,伴隨食欲不振和低燒等全身性徵狀。

發病原因是甚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切成因至今未明,但研究表明,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會引發疾病。自體免疫反應被普遍認為是主要原因,其中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關節組織,導致炎症和關節損傷。
基因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某些基因(如HLADR4)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有關,這意味着家族中有病史的人風險較高。儘管如此,醫學界認為病人不是直接遺傳這疾病,而是遺傳了易患此症的體質。
此外,多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吸煙人士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顯著高於不吸煙者,尤其在有家族病史的情況下,影響更為顯著。長期吸煙可使發病風險增加約1.5倍至3倍,因為香煙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異常。
藥物能否控制病情?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目標是減輕症狀、控制炎症及預防關節損傷,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因為一旦出現關節侵蝕,便無法逆轉。因此,患者應及早與專業醫護人員商討治療方案,並透過各種藥物和非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
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改善病情抗風濕藥、類固醇及生物製劑:
- 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可減輕疼痛和炎症,但無法防止關節損傷。
- 抗風濕藥:可避免進一步損傷關節組織,減輕腫脹,並緩解病情進展。
- 類固醇:雖然有副作用(如骨質疏鬆、高血糖等),但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短期使用,風險有限,能有效減少炎症,並抑制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
- 生物製劑:能針對異常細胞及特定免疫系統分子,精確控制炎症反應。
日常護理6要項
於護理類風濕性關節炎方面,患者應以保護關節為首要任務。當中有效方法包括:
- 日常適量運動 低強度運動如游泳、步行和騎單車,不僅能增強肌肉力量和靈活性,還能減少對關節的壓力。研究顯示,練習太極和水中運動,對改善關節靈活性及緩解疼痛有顯著效果。
- 適度控制體重 超重會增加膝關節和髖關節的負擔,因此應通過健康飲食,以及定期運動來維持理想體重,這是保護關節的重要因素。
- 運用關節竅門 患者應使用較大且有力的關節來提取重物,並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定期變換坐姿和伸展身體。此外,患者應避免加速關節變形的動作,例如用手掌而非手指來扭動瓶蓋,以減少對尾指關節的壓力。
- 維持正確姿勢 在休息時,建議患者仰臥平躺,以保持受影響關節的伸展姿勢。同時,患者應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確保脊椎平直。
- 改善晨起疼痛 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早晨可能會經歷關節僵硬,這種情況可持續一至兩小時。這類患者可在早上先在床上活動關節,然後才起床,以減輕僵硬和疼痛。久坐後,如膝部感到僵硬,應在站立前先進行屈曲和伸展,以增加關節的靈活性。
- 減輕關節負擔 患者除應密切關注關節的疼痛外,還應盡量減少工作時的體力消耗。如有需要,宜考慮使用輔助器具,例如拉鏈器、改良筷子、穿襪輔助器及坐廁扶手等,以進一步減輕關節的負擔。
註:保護關節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健康管理至關重要,透過上述護理措施和非藥物治療,患者可以更有效保護關節,減少疼痛和不適,提升生活質量。建議患者應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根據病情進行必要的藥物調整和訂定個人化的護理計劃,以獲得全面的照護和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