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0:00 2025-04-21

心瓣膜在心臟中有重要作用,確保血液朝單方向正確流動,避免倒流。然而,心瓣膜有時會受到細菌等病原體的感染,導致心瓣發炎。
心瓣發炎,即感染性心內膜炎,是由於居住在皮膚表面、口腔、鼻咽或腸道的細菌,如常見的金黃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糞腸球菌,經由一些破損傷口進入血液系統,流竄到心瓣裏面並繁殖,繼而引起的心內膜感染。
心臟科專科羅君健醫生表示,事實上人體從頭到腳都有菌叢定居,一般情況下這些細菌對健康是無害的。但倘若皮膚表面有傷口、口腔或腸胃道黏膜受損、免疫不全等的情況下,便讓這些細菌「有機可乘」藉着破損傷口進入血液系統,並隨着血液循環全身。心瓣就是其中一個細菌可以定植的地方,細菌會依附並侵佔心瓣膜,導致心瓣膜或心內膜發炎,繼而可能會引發心臟病及其他併發症。
贅生物栓塞危機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患者初期一般都會發燒,但由於感染後的症狀非常多樣,且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較難診斷。若要判斷是否由感染性心內膜炎引起的發燒,醫生要經過多方面的綜合性檢查。首先,是進行血液種菌培養,即抽取血液去培養細菌,並對其進行鑑別,從而確定病原菌。其次,是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檢查心臟結構、功能和有沒有細菌依附在心瓣表面。除了這兩個檢查之外,還有一些輔助性檢查,包括血液化驗可檢測炎症指標;醫學影像檢查可檢查是否有系統性栓塞。
感染性心內膜炎若沒有及時妥善治療,可導致心瓣狹窄、反流,亦會導致心瓣受到機械性的破壞,使心瓣喪失功能,增加心臟衰竭、心律失常和死亡的風險。細菌定植在心瓣上,會產生一些贅生物。這些贅生物依附在心瓣表面,不僅會侵蝕心臟造成心瓣膜或心內膜受損,且有機會脫落隨着血液流至身體各角落,產生系統性的併發症。贅生物流到腦部恐造成梗塞性腦中風;若流至肺部,可能導致肺動脈栓塞;若流至腸道血管,可能導致腸缺血壞死等。
拔牙或誘發心瓣發炎
心臟科專科陳杰醫生指出,有傷口、免疫系統較弱、吸毒者,以及曾接受心臟手術均是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高危感染人群。外在環境、內在高危因素亦會增加患上感染性心內膜炎風險。外在環境方面,暴露在高細菌量環境,譬如接觸污水、海灘游水或共用針筒,會增感染細菌風險。內在高危因素方面,曾接受心臟手術(如機械心瓣手術)、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患者、心臟移植患者,以及有感染性心內膜炎病史的患者,感染細菌風險較高。
如有心內膜結構性問題(如心瓣受損)亦會顯著增加感染細菌風險。雖然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不正)不會顯著增加感染細菌風險,但機械心瓣或其他金屬植入物表面細菌難以清除,也令感染風險增加。
為了減少心內膜感染的風險,尤其是先前有做過心瓣手術的患者、做過修補手術的結構性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未完全封堵缺損的結構性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做過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患者,陳杰醫生建議他們在進行高感染風險手術,如拔牙前,都應該預防性服用抗生素,以降低心瓣膜感染細菌風險。
不過,據歐美國際指引下,一般心臟病患者,如輕微心瓣退化、輕微的血液倒流或心瓣狹窄等,在拔牙前並不需要預防性服用抗生素。至於植入了電子心臟儀器,如起搏器或除顫器,也沒有指引建議在拔牙前要預防性服用抗生素。除非患者曾經有感染性心內膜炎,而這些細菌也感染了起搏器的電極,那這些患者便屬高危,拔牙前建議預防性服用抗生素。
羅君健醫生提醒,想要有效預防心瓣感染和發炎,我們平日應該好好注意口腔健康、着重肌膚保養,便能大大減低患上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