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輝、劉俊謙《贖夢》解讀精神病 電擊治療真唔真?入夢治療有冇可能?

更新時間:17:30 2025-04-02
發佈時間:17:30 2025-04-02

贖夢》(Peg O' My Heart)是心理驚悚恐怖電影,由張家輝自編自導自演,及陳法拉、劉俊謙、袁富華及朱晨麗主演,講述精神科醫生文思豪(劉俊謙飾演)遇上的士司機蔡辛強(張家輝飾演),逐步揭開他的往事及自已背後的心魔。電影除了大玩驚悚外,亦有不少精神病情節,包括思覺失調、多重人格、電極治療、入夢治療等。到底這些電影描述的情節在現實中有幾成真?電極治療有根據嗎?入夢治療真正假?

思覺失調與精神分裂症


電影故事一開始,是文醫生為一名患思覺失調的少女(許恩怡飾演,柏安妮女兒)治療,她身處的恐怖場面全是她的幻覺。思覺失調患者,主要徵狀正是幻覺。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解釋,「思覺失調是一個症候群,指一些病人的思想、感覺有點脫離正常,通常表現出思想混亂、說話語無倫次、對外界發生的事產生幻覺(例如幻聽,聽到不存在的聲音);亦有一些對世界產生錯誤的觀念,例如堅持相信一些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曾經發生過,而且無法以患者的文化背景、經歷等解釋,稱之為妄想。
這類病徵可見於不同的精神病,最常見於精神分裂症病人,所以『思覺失調』通常是指精神分裂症。研究發現一個人一生有大約百分之○點五至一機會出現思覺失調問題。」

其診斷標準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徵:
1. 出現思想錯亂,例如正常人在討論時,雙方會明白對方的意思,若由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中間會有邏輯性、有連接。但思覺失調患者的思想邏輯性消失,說話內容混亂,沒法理解。
2. 出現幻覺,例如聽到聲音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說出心中所想的事,像被人監視似的;或嗅到燒焦的味道,或皮膚觸覺,例如有患者會形容被人電擊。
3. 妄想,即實際上沒有發生的事但患者堅持有發生,常見被迫害妄想,例如認為有一個組織要逼害他,要捕捉丶殺他或傷害他的家人;又或在巴士上見到一個廣告,會感覺到上天給他使命去拯救這世界。
另一些常見病徵是感覺到心中有些想法突然被人奪走,又或者有人將一個想法強行植入他心內。他們甚至會覺得,四周的人都知道他的想法,一上街就感覺被跟蹤等等。」
另有一些行為上的病徵,類似緊張症(catatonia/緊張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動作及行為會受病情影響而突然改變,例如躺着保持僵硬姿勢,將他的手提起後即使叫他放低,他都不會放低。


 
電痙攣療法真實存在


《贖夢》中蔡辛強因病情嚴重需要接受電擊治療,這是真實傳在的,學名是「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又稱電休克療法(electroshock therapy,EST),簡稱電療,指經由電擊腦部來誘發痙攣,以治療精神疾患的療法。當所有心理和藥物療法都無效時,精神科用來治療嚴重重性憂鬱障礙、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症。過程通常是從外部向患者頭部施加70至120伏特的電壓,導致約800毫安的直流電流在電極之間通過,持續時間為100毫秒至6秒,從太陽穴到太陽穴(雙側ECT)或從頭部前部到後部的一側(單側ECT)。只有約1%的電流穿過顱骨進入大腦,因為顱骨阻抗比皮膚阻抗高約100倍。

多重人格又稱解離性身份障礙


《贖夢》初段,文醫生去買咖啡時遇到一名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患者。這種精神病,醫學名稱為「解離性身份障礙」(DID)。
根據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網頁資料,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自1994年後已正式改名為「解離性身份障礙」,有時俗稱「人格分裂症」,是一個國際正式認可的精神科診斷。
DID是解離症的其中一種,解離症之中還包括其他診斷,例如解離性失憶症、自我感喪失症 / 現實感喪失症、OSDD / DDNOS,解離症不一定就是DID。
DID的特徵是記憶方面的解離,例如無法回憶起一些重要的個人資料或經歷,以及身份認同上出現解離,出現兩個或以上、明顯不同的身份部分/人格部分/交替人格,在某些文化裏可能會被認為是「鬼上身」。
DID跟童年逆境、心理創傷有密切關係。雖然不常,但DID的病發率和精神分裂症一樣,大約每一百人有一人患此病。DID患者除了身份障礙,往往還有創傷後症狀、痛苦記憶回閃、幻聽、抑鬱、自傷行為、人際關係困難等等。

 

入夢治療精神病是否真實存在?


至於文醫生最後透過專家為他進行入夢治療,解除了心魔,這治療是否真實存在呢?
根據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榮格(Carl Jung)等早期心理學家認為,夢是潛意識的表現,解析夢境有助於揭露壓抑的心理衝突。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1899)提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捷徑」,但這類方法更多用於理解心理問題的根源,而非直接治療嚴重精神病。
傳統精神分析的釋夢技術,缺乏現代實證醫學支持,尤其在治療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等重性精神病上,效果未被證實。
在現代心理治療中有所謂「夢境干預」,包括意象排練療法(Imagery Rehearsal Therapy, IRT),這是一種經實證支持的方法,常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PTSD)患者的反覆噩夢。患者通過「改寫噩夢劇本」並在清醒時排練,逐步減少噩夢頻率。此療法針對特定症狀,但非直接治療精神病本身 
部分進行認知行為療法的治療師會要求患者記錄夢境,結合清醒時的情緒與認知,幫助識別負面思維模式,但這屬於輔助工具,非獨立療法。
精神病(如思覺失調症、妄想症)的治療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輔以心理社會介入(如家庭治療、復健訓練)。夢境治療在此領域缺乏臨床證據支持,且患者可能因現實感扭曲,難以區分夢境與現實,增加治療複雜性。直接干預精神病患者的夢境(如誘導清醒夢),可能加劇妄想或混亂,需極謹慎評估。
某些文化或靈性傳統會將夢境視為療癒途徑(如薩滿文化中的「夢境旅程」),但這類方法缺乏科學驗證,不適用於嚴謹的精神醫學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