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男便秘逾十日致腹痛 揭腸阻塞要切腸 專家7招通便│醫心匯

港男便秘逾十日致腹痛 揭腸阻塞要切腸 專家7招通便│醫心匯

更新時間:15:19 2025-03-28
發佈時間:15:19 2025-03-28

民以食為天,但是腸道不暢順,即使面對人間美食,也未必能盡興。腸道健康問題非常普遍,便秘是其中最常見病症,便秘藥更是公立藥房使用量最多藥物之一。便秘有多種不同情況,有些人一天不能排便會感到肚脹不適,但部分人長達三數天也沒不適感。

逾10%港人慢性便秘

醫學界並沒有急性便秘的時間和次數標準,而慢性便秘則多採用「羅馬第四版本」為診斷標準,即每星期少於三次自然排便和排便時有困難等徵狀,此情況並需要持續3個月。研究指出,香港患上慢性便秘人士超過10%,以長者居多,不過偶然性便秘也困擾不少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 

只飲涼茶紓緩埋禍根

便秘也可以很嚴重,例如以下個案,三十歲的石先生是一名工程技術員,身形中等,不喜歡運動,與父母同住。父親患有糖尿病二十餘年,母親早年曾患膽結石而割除了膽囊,因此石先生自幼跟隨父母,嚴格遵行「健康」飲食習慣,正餐以大量蔬菜為主,以極低鹽和油烹調,並限制醣類和甜食等。
石先生間中也有便秘,每次便秘也去指定涼茶舖飲用廿四味涼茶,清熱消滯,解決便秘。這次便秘十多天,他可能習以為常,腹脹也沒有怎樣擔心,直到有一晚,他突然嚴重肚痛,前往私家醫生就診。私家醫生見狀,着他盡快往急症室求診。
急症室醫生安排石先生照腹部X光,發現大腸和小腸都脹大了,診斷為腸塞,並轉介外科治療。外科醫生安排石先生進行緊急腹腔手術,切除損壞的大腸和小腸。手術後第二天早上,醫生巡房時向他講解情況,而令石先生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切去多少腸臟,而是醫生告知他腸塞情況十分嚴重,切開腸臟時整個手術室立即臭氣熏天。
此外,由於石先生的腸臟和腹部脹大,需要使用雙重粗線縫合皮層傷口,慶幸他住院十多天後可拆線出院。

使用灌腸劑通便個案

醫院的另一角落,六十多歲的王女士因心臟衰弱住院,她亦經常便秘,這趟她住院三天,即使服食了改善便秘的藥物多日,仍未能排便。於是她坐在床上,一邊拍打床單,一邊叫嚷着,抱怨腹脹和便秘的痛苦。
原來王女士常在家中使用灌腸劑放瀉,因此醫生再次處方灌腸劑給她,希望能緩解她的大便嵌塞情況。灌腸劑需要直入肛門內圍,並且停留十多分鐘潤滑腸臟和乾結的糞便,才能發揮效用。
然而,有時病人不能保留灌腸劑於肛門內圍,護士甚至醫生就會用人工方法,移除「障礙物」,使腸道暢通,否則病人會有腸塞的風險。有時腸道暢通後,先前積聚多時的消化物殘渣便會魚貫排出,猶如腹瀉般,並持續多天。

專家7招助通便

  1. 正確飲食習慣
    避免燒、烤、炸、辣等可導致腸臟發炎的飲食,尤其不宜連續多天進食;涼茶的清熱消滯作用,就是減少發炎情況。
    避免引致口渴的飲食,例如酒精類、含味精或化學成分的食品。口腔、食道和腸道是連貫的,口渴可能代表腸道出現水腫或發炎,影響腸道蠕動。
  2. 攝取足夠水分
    每日都應維持足夠的飲用量,充足的水分能減少糞便乾結,有利腸道排便順暢。
  3. 減少藥物影響
    常見藥物如降血壓或神經傳導藥,會減弱腸臟肌肉活動能力。注意維持健康的生活模式,能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4. 進行腹腔運動
    腹部運動如轉腰、腹式呼吸等,均有助腸道蠕動,常常全身運動對整體健康亦有幫助。
  5. 維持均衡飲食
    多元化的均衡飲食,應確保包含了脂肪和鎂質。脂肪具有潤滑腸道作用,鎂質能促進神經傳導,而間中進食菠菜、奇異果或飲火麻仁、西梅汁等,對排便也有幫助。
  6. 注意及時排便
    如有大便意欲,應盡早及時排便,因為持續抑制便意會促使大便擠塞,甚至嵌塞,而若能養成規律排便習慣,則更為理想。
  7. 調整排便姿勢
    有指引建議,使用座廁時可墊高雙腳8吋至10吋,身軀前傾(如蹲般),能增加腹部壓力,協助排便。

註:腸道不僅影響身體吸收營養,還包含大量神經線,故有「腸道是第二個腦」的稱謂。研究指出,腸道不良情況如便秘,會影響心理狀況,甚至認知能力,因此大家定要養成良好的起居飲食習慣,維持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