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周相對濕度100% 學定身體去濕8招

更新時間:12:00 2025-03-01
發佈時間:12:00 2025-03-01

天文台預報3月1日起連續7日非常潮濕,其中3月2日及3日(星期一及二)的空氣相對濕度更達100%,其他日子濕度亦保持在95%左右。這段期間除了牆壁會出水,人體亦會感到極度濕重,頭暈暈,精神昏沉。所以這期間家中抽濕機要長開外,亦要注意幫身體去濕!

相對濕度100%是甚麼樣的感覺?

空氣潮濕時,身體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呢?身體充滿濕氣是很抽象的概念,或者大家可以將身體想像成一個房間,裏面充滿水蒸氣(我們冬天在浴室洗完熱水澡都會有這種情況)。這個房間即人體,充滿水氣,就如同我們經常說的水腫。

在潮濕天氣下,我們可以因外來因素而令身體潮濕,身體濕氣重的人,就會出現長期疲勞,四肢沉重,頭腦昏沉等狀況。

因應濕氣嘴積聚在身體不同部位,我們都會產生不同的症狀,除上述所提外還會有頭痛頭脹、暈眩耳鳴丶腸胃不適、大便軟爛丶關節沉重丶屈身不順利等。

如果女性的生殖系統濕氣重,就很容易被黴菌反覆感染,或會影響到懷孕機會,所以絕不能輕視濕氣對人體嘅傷害哦!

下星期有兩日相對濕度達100%,其餘日子也高達95%。
下星期有兩日相對濕度達100%,其餘日子也高達95%。
在濕度高的日子,無論睡多久都覺得不夠精神。
在濕度高的日子,無論睡多久都覺得不夠精神。
工作時更容易攰,腦筋轉動緩慢。
工作時更容易攰,腦筋轉動緩慢。

人體濕氣從何來?

中醫將人體濕氣來源分為內濕及外濕。內濕,主要是自己造成:

  • 天身體質差:天生消化、新陳代謝能力較弱,令體內除濕功能不佳。

  • 不良飲食習慣:喜歡凍飲、愛吃生冷食物、油炸香口食物、甜膩食物、飲酒過量等都會令身體濕氣重。

  • 作息不規律:長期捱夜、休息不足,影響身體代謝,排濕功能差。

  • 壓力大:長期承受壓力會影響內分泌系統,降低除濕能力。

  • 缺乏運動:平日不運動,無法促進體內水分循環。

濕氣都是自己找來的,例如經常飲凍飲。
濕氣都是自己找來的,例如經常飲凍飲。
捱夜唔夠瞓,濕氣自然積聚在體內。
捱夜唔夠瞓,濕氣自然積聚在體內。

而外濕則是外界而來,環境濕度高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 潮濕氣候:長期生活在梅雨季節或高濕度環境下,身體容易吸收過多水氣。

  • 空調環境:長時間待在低溫空調環境,毛孔被鎖住,濕氣難以排出。

  • 通風不良:居住環境通風不佳,導致室內濕度過高。

  • 不當行為:如頭髮、身體未完全擦乾就活動,讓外界水氣滲入體內。

身體去濕8招

為免未來一周身體積聚濕氣,除了戒除上述身體吸濕原因,亦要學定去濕8招!

  1. 做運動:主動排汗,無論是跑步,健身單車,急步行,跳舞都可以。
  2. 從內逼出汗:一些活動例如桑拿,浸熱水浴;用熱水浸腳也能有效排濕,加生薑效果更好。
  3. 注意飲食:這個時候最緊要是清淡飲食,避免大吃大喝,或者吃濃味食物,攝入太多鹽分,增加身體水腫機會。
  4. 飲水飲水再飲水:很多人以為已經水腫就不想飲水,其實大錯特錯,足夠的水份才能夠讓身體好好運作,幫助排毒,飲太少水反而無法幫助身體排毒。
  5. 睡前兩小時勿飲大量水:如果不想翌日水腫,睡前兩小時就不要飲水,而白天就記得分不同時間,為自己補充水份。
  6. 去濕食物:這段時間在飲食中可以增加以下祛濕的食物,例如薏仁、赤小豆、綠豆、芹菜、菠菜、冬瓜、黃瓜、扁豆、蘆筍,粟米鬚等等。
  7. 按摩穴道:例如足三里穴、豐隆穴丶三陰交月丶承山穴等。
  8. 避免久坐:要定時活動身體,血氣運行暢順,才能有效排濕。
記住呢兩個穴位,得閒按下可保健兼助血氣運行去濕。
記住呢兩個穴位,得閒按下可保健兼助血氣運行去濕。
承山穴在小腿後面,按下冤冤痛便對。
承山穴在小腿後面,按下冤冤痛便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