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樂團47樂季|向大師致敬 彭修文作品專場系列 中國狂想曲

更新時間:08:00 2023-08-30
發佈時間:08:00 2023-08-30

彭修文被譽為中國現代民族管弦樂的奠基人之一,創編了數百首不同類型、膾炙人口的樂曲,遺留下永恆的經典。適逢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出版了共十集《彭修文作品集》,為了讓廣大樂迷皆能親炙大師風采,樂團策劃「向大師致敬系列」,分享經典,傳承不朽。這次「彭修文作品專場系列 之 中國狂想曲」音樂會,將由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客席樂團首席沈誠及管子演奏家秦吉濤,與樂團演奏大師編創的作品,讓觀眾欣賞彭修文大師的經典。

指揮:閻惠昌
指揮:閻惠昌


民族管弦樂曲先聲奪人

樂團將演奏入選「世紀中樂名曲選」十首最高得票「獨奏與樂隊 」作品之一的管子與樂隊《江河水》、十番鑼鼓《將軍令》、《月兒高》、《彩雲追月》等經典作品;壓軸的《中國狂想曲》更是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最後一部作品,由彭修文大師重新編曲,極為波瀾壯闊。

彭修文
彭修文

音樂會打頭陣的十番鑼鼓《將軍令》,原是蘇南民間吹打的傳統曲牌,常用於戲曲的開場中,經過大師改編後,成為一首民族管弦樂曲。音樂氣魄迭宕輝煌,讓人聯想到古代軍隊出征或凱旋時的聲威。此外,《落花流水》、《紫竹調》及《江河水》均分別改編自廣東、江蘇及遼南鼓吹樂曲,其中由管子演奏家秦吉濤與樂隊合奏的《江河水》,是可以令演奏者與樂團進入更高境界的樂章。秦吉濤形容此曲「不難但卻非常難。《江河水》的宣泄,是宣泄過後更覺淒涼無助,所以這個尺度也很重要,希望自己通過管子演繹出來表達的沒有那麼膚淺。」


國樂大師編創經典重溫

近代中樂發展至今,出現過許多大師級人馬,彭修文的過人之處,在於他除了為擅長創作及改編之外,更擬出中樂團的「吹、彈、拉、打」編制,影響深遠。這次音樂會除了三首改編民間樂曲的作品,樂團更挑選了四首大師改編的經典曲目,包括任光作曲的《彩雲追月》、朱踐耳創作的《翻身的日子》、古琴曲的民樂八重奏《關山月》,以及古曲的《月兒高》,在彭修文的編修之下,絕對會令觀眾聽出耳油。

彭修文創作的《回春曲》(又名《赫哲人的春天》),講述的是一個冬去春來的冰雪之原,曾經是「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的環境,大地重新充滿了生機,人們忙碌在這廣闊的原野上,歌唱着春天到來,準備迎接一個美好的豐收之年的故事。大師的另一首作品《燕山晚秋》,創作緣起自他於一九六三年,隨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到北京附近的農村演出,其時正值秋收之後,農民家家戶戶為收獲糧食忙碌。受到這種農村生活氣息的感染,寫下的這支樂曲音樂是熱烈的,又具有抒情的歌唱性,是一首河北風格的樂曲。


中國狂想曲壓軸登場

音樂會壓軸的點題之作《中國狂想曲》,是中國現代作曲家冼星海的最後一部作品。作者曾在總譜原稿的最後一頁寫了一段話:「寫於蘇聯的庫斯塔耐地方,時為一九四五年正月,四月三日全部樂隊配器完成。」原來在創作時,冼星海正患重病,三個月不能起床,而且呼吸困難,後來他稍能坐立,於是便不時執筆起草,名為《中國狂想曲》。此曲共分五段,由五首民歌和民間樂曲的主題組成:(一)情歌;(二)五月鮮;(三)下山虎;(四)觀燈;(五)秧歌。原曲為西洋管弦樂,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時,對原譜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調整和刪節。

彭修文改編《中國狂想曲》的過程其實也一波三折,第一稿完成於一九五六年,但後來原稿遺失,現在的版本是他於一九八五年為了紀念冼星海而再次執筆的第二次改編,今次由與彭修文有多年深交的閻惠昌指揮,相信會為觀眾帶來嶄新的體驗。

(左)客席樂團首席:沈誠 及(右)管子:秦吉濤
(左)客席樂團首席:沈誠 及(右)管子:秦吉濤


彭修文作品專場系列之 中國狂想曲

日期及時間:2023年9月22-23日
時間:晚上8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票價:$400、$350、$300、$250(門票於城市售票網發售)
指揮:閻惠昌
客席樂團首席:沈誠
管子:秦吉濤
網址:https://www.hkco.org/tc/Concerts/From-The-Peng-Xiuwen-Collection-Chinese-Rhapso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