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萬聖節 | 黃心穎

1996年移民時,我就讀二年班。10月的某天,老師通知我們要準備水靴,因要參觀農場,並且要準備服裝參加31日班上的派對。那是我第一次聽到「萬聖節」這個節日。老師簡單解釋了它的傳統習俗,看到班上同學們的雀躍,我便知道:「萬聖節一定係好嘢嚟㗎!」

作為7歲的新移民,雖然有時會遇到文化差異而感到緊張,但面對種種新事物,我的興奮感總多於一切。譬如第一次跟媽媽去買保溫壺帶午餐到學校、第一次購買雪靴和手套,準備學校的滑雪旅行,以及這次購買萬聖節服裝,對小時候的我來說,都是隆重的儀式!

在10月初,百貨公司裏橙橙黑黑的萬聖節裝飾已隨處可見。在小童服裝區,琳瑯滿目的選擇讓我意識到萬聖節在北美的重要性。還記得媽媽建議我扮成黑貓或女鬼,但我很快便看到心儀的服裝,鐵定這是不二之選。

穿着新買的水靴,我們跟隨老師們前往郊外的農場。除了與羊群互動,我們這次探訪的主要目的是來挑選南瓜製作南瓜燈(Jack-o-lantern)。我清晰記得,與同學們在泥濘中嬉戲的情境,水靴如同避彈衣,我們毫不畏懼泥土的「攻擊」。每人還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南瓜帶回,玩到全身髒兮兮的我,感到無比自由和快樂!

來到31日,我興奮地穿上精心挑選的服裝,手持糖果籃上學。進入課室後,我愣住了。不是說要穿得可怕嗎?怎麼會見到這麼多可愛的公主和仙子?而我卻扮成一隻「山中妖怪」(包裝上寫着Cave monste),穿着啡色迷彩連身衣,身體被樹藤纏繞,還戴着妖怪面具。我依然記得同學們的反應:「她這是甚麼奇特的選擇呀?」

晚上,我的三姐被媽媽委派帶着我和幾個朋友去鄰近的社區「攞糖」(trick-or-treat)。有些房子布置得陰森恐怖,令人不敢靠近;有些派糖的人穿着可怕的服裝,故意嚇唬前來敲門的小朋友;還有些關掉所有燈,示意這裏沒有糖果。

走進別墅區,雖然每家之間相隔半條街會行得比較累,但他們派發的糖果較大,有時甚至能收到整排巧克力。直到今天,我仍無法理解為何有人會派發一些沒有包裝的糖果,這些回家後必定迅速丟棄。最終,我當天收穫的糖果足夠我吃兩個月!

有了第一年的經驗,便知道下一年一定要多穿幾層保暖衣物,因為當晚我冷得鼻涕不停流。同時,我亦更清楚下年應該主攻哪些區域,以最少的步行時間獲得最多最好吃的糖果。

往後的萬聖節,我曾打扮過不少造型,如海盜、吸血殭屍和埃及妖后等。但沒有一年比第一次的萬聖節來得更深刻。童年時期我去攞糖,少年時期留在家裏派糖,現在只會偶爾參加萬聖節的活動。但每年萬聖節,我仍會想起1996年那位充滿好奇心的小女孩,穿着那「騎呢」的服裝,開懷地迎接每一個「第一次」。

每年萬聖節,我仍會想起1996年那位充滿好奇心的小女孩。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