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共情與別韻 | 鄺美雲

中秋佳節,作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將不同城市、民族、地區緊緊相連。儘管各地在慶祝活動上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姿態,但團圓、友愛等核心文化意義,如同夜空中最皎潔的明月,恆久不變,照亮着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

大江南北,中秋的慶祝方式各具千秋。在江南水鄉,人們會趁着月色,泛舟於湖上;而在北方草原,則會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將草原的豪邁與中秋的溫情完美融合。而在香港,從大坑舞火龍那穿越百年的熾熱薪火,到元朗老店裏匠人指尖躍動的手工燈籠;從維多利亞公園中璀璨奪目的巨型月球燈,到街頭巷尾瀰漫的月餅醇香,傳統與現代在這座城市裏巧妙交織。

大坑舞火龍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起源可追溯至1880年。據傳,當年颱風過後瘟疫肆虐,村民獲菩薩托夢,以珍珠草扎制火龍,插滿線香巡遊三日,瘟疫竟隨之消散。這個傳統亦一致保留至今,更成為香港旅遊的一個重要項目。

香港的中秋假期安排也別具一格,定於中秋翌日。中秋活動多在夜晚進行,翌日放假可讓市民充分休息,是一個很特別的安排。

中秋,它不僅僅是一場節日的盛大慶典,更是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守護文化根脈的堅定見證。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發達,人們對團圓的渴望、對友愛的珍視,始終如一。

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早前舉辦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 暨「同心關懷賀中秋」愛心月餅交接儀式。

趁中秋佳節,我們透過愛心福袋送上祝福,關愛社區,共同傳遞節日溫情。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