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戶村的五個一 | 鄺美雲

昌吉,取「昌盛吉祥」之意,地名始於元代,由蒙古語「仰吉巴里」轉化而來,意味着「遊牧與種植的田園之城」。第一次到訪新疆昌吉十三戶村的田埂上,認真聽取村支書介紹「五個一」產業體系如何推動「田園之城」的村落煥發新生,印象十分深刻。

十三戶村的成功,源於其精準啟動本地資源,構建了「一個玉米棒子、一片花海、一條魚、一棵草(艾草)、一座博物館」的「五個一」產業體系,實現了三產深度融合。

這裏的「一個玉米棒子」不是普通的農作物,而是通過深加工變成玉米餌料、澱粉甚至生物燃料的全產業鏈;「一片花海」在油菜花節期間吸引三萬遊客,戶均增收八千元;更令人驚嘆的是「一棵草」,村民將傳統中藥材開發成香包、精油,年產值突破百萬。這些產業結構,正好體現了鄉村振興從來不是單向的「扶貧」,而是各民族智慧碰撞出的文化產業革命。

這些故事和城市變革,在香港可能鮮有聽聞。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家每天繁忙的工作打拼,要接觸來自不同領域的訊息,目不暇接。但正正就是我們未必注意到的時候,國家的很多城市、鄉鎮都在努力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我們對祖國邊疆的認知,不能再僅僅停留在「新聞片段」,親眼見、親耳聽,親身感受和體驗,才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從概念變成具象的溫暖,共同創造、共同進步。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團結的共同的根基。

看到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為偏遠地區帶來顯著的進步,令人鼓舞。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