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鋒流轉間 | 鄺美雲

中國書畫,自古以「線」為骨、以「韻」為魂。線是筆墨的軌跡,時間在紙面上凝固;韻是氣脈的貫通,創作者的思想痕跡。中國書畫的源頭,可追溯至商周甲骨上的刻痕。那些為占卜而生的線條,是文字的雛形,也是最早的「書法」。筆鋒的提按轉折間,藏着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秩序的探索。

最近,60位香港書畫名家以《書寫的力量》為名舉辦展覽,在中央圖書館展開一場跨越媒介的對話。除了傳統的展覽形式外,現場設有「書寫區」,提供毛筆、數字筆與3D打印筆,讓觀眾在宣紙、電子屏與塑料板上自由創作。這種互動場景,讓書寫從藝融合了藝術和大眾語言,好看又好玩。

《書寫的力量》的展覽期雖然短暫,但所引發的思考仍在延續。香港作為國際都市,其文化生態的多元性,恰恰為這種激活提供了最豐富的土壤。中國書畫的線條與氣韻,既是一種「根」,連接着五千年文明的基因;也是一種「翼」,賦予當代創作者突破媒介、重構傳統的勇氣。

無論是毛筆、油彩還是數據代碼,文化的傳承是在每一次創作中,為傳統注入新的生命。只要承載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追求,便是書寫的延續,便是文化的傳承。通過文化傳承、科技賦能、青年參與、政策支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具有全球生命力的「新傳統」,香港不僅可鞏固其作為中華文化「國際窗口」的地位,更能成為全球傳統文化創新的標桿城市。

香港文聯主辦的「書寫的力量」展覽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圓滿舉行,現場欣賞書法大家容浩然老師的作品。

欣賞趙志軍老師新作《天問·源》,感受他從中華大地幾大水源的觀察中對人與自然的思考。

更多文章